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掌握科学防溺知识

盛夏来临,各地陆续进入汛期,正逢学生暑假,溺水事件和洪涝等自然灾害进入高发期,多地都出现了溺水伤亡。如何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掌握科学防溺水知识,日前,江苏省常州市游泳运动协会会长李伟年提醒,预防溺水一定要警钟长鸣,他详细讲解了防溺水注意事项和游泳知识,帮助青少年儿童和家庭严防溺水事故发生。

游泳选择勿大意

李伟年表示,儿童发生溺水的高发地点在水库、水坑、河流、溪边、游泳池等地,而下午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暑假期间往往是高发时段,这时候通常处于无老师、无家长看护、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时间。此外,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也会增大溺水的危险。“自然水域水底状况复杂,可能长有水草容易缠住人的脚;江河岸边有一些延伸缓冲地区,孩子在此玩耍游泳时容易滑落到深水区;有些水库、河道底泥松软,人容易陷入泥沼无法动弹;还有的水体表面看似平缓或静止,水下却暗藏漩涡很容易把人冲走。因此不能在设有‘禁止游泳’‘水深危险’标识的区域内游泳,要学会认清安全警示并严格遵守。”

李伟年提醒,即便在游泳馆游泳也需提高警惕。下水前要先热身,适应水温后再下水,不要贸然跳水,不在泳池里互相打闹。要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身体不佳不参加游泳,更不去深水区游泳。游泳中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要立刻告诉家长,上岸休息。救生圈、“跟屁虫”、漂浮板等救生器材要提前备好。在身体不适、暴饮暴食、剧烈运动后和台风雷雨天气、小孩没有大人看管的时候不能游泳。

发生溺水科学施救

溺水没有及时发现往往是酿成悲剧的重要原因,因此识别溺水的表现非常重要。李伟年说:“溺水时可能呈现出的状态包括头离水面很近,嘴巴位于水面,头向后倾斜,嘴巴张开腿不动,身体垂直于水面急促呼吸或喘气,双眼无神,无法聚焦紧闭双眼,而这些状态会被误认为孩子在游泳、练习憋气、玩水等而忽略溺水的发生。因此大人或教练、救生员在看护时要时刻保持注意力,绷紧安全这根弦。”

发生溺水事故时科学施救也很重要。曾经有未成年人救落水同伴未果,自己也落水,酿成更大悲剧。对此,李伟年提醒:“未成年人没有足够的能力下水施救,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以免发生群死群伤的悲剧,也不能拉手施救,因为落水者力大无比,稍不留神就会被落水者拉下水,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

他强调:“施救的四个基本原则是岸上救生优于水中救生,器材救生优于徒手救生,团队救生优于个人救生,先救有意识后救无意识。救助溺水者首先要大声呼喊救命,寻求其他人帮忙,呼叫110和120,其次利用延伸物如竹竿、树枝等,抛送球类、绳、空瓶等漂浮物,利用救生圈、浮木等浮具划到溺水者身边。救不了同伴也不要有心理压力,更不要因为害怕隐瞒事实,从而导致没有及时报警让大人知道,耽误宝贵的救援时间。”

此外,溺水儿童救上岸后,首先要检查是否有呼吸和心跳,清除口中的淤泥和杂草,如果没有呼吸和心跳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胸外按压30次,之后按照人工呼吸2次、胸外按压30次的比例循环;如果有呼吸心跳,最好让溺水者侧身,便于呕吐,及时清除呕吐物。

学会自救很重要

对于游泳者来说,下水前不光要掌握游泳技能,学会溺水自救技能也很重要,在关键时刻可以保护生命安全。“一旦溺水,自我救助是第一步。”李伟年表示,呛水时应保持镇静,尽量张开嘴巴把口中的水咳出来,然后调整呼吸换气。因此,通过正规的游泳培训,掌握正确的游泳技巧非常重要。其次要及时甩掉鞋子和口袋里的重物,但不要脱掉衣服,因为衣服会产生一定的浮力,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假如周围有木板等漂浮物,应抱紧或抓住,借用漂浮物的浮力使自己的身体尽量往上浮,等待救援。如果找不到漂浮物,要屏住呼吸,放松肢体,尽量保持向上仰卧的姿势。

不同情境下的自救方法也略有区别:不熟悉水性的人溺水自救要保持镇静,不用鼻子吸气,将嘴张大,做深呼吸,就算偶尔喝水也要这样做;如果溺水时疲劳过度,要尝试呼救、身体仰卧,头向后,使鼻子露出水面保证呼吸,吸气要深、呼气要浅,人体比重轻于水,可使身体浮出水面,注意手臂不要乱上举扑动,这样会使得身体下降;身陷漩涡时,判断有杂物打转,此时不要直立身体、潜水或踩水,应平卧水面、沿着漩涡边爬泳切线快游,保持镇定,不要踩水手脚乱动;如果水草缠身,用仰泳方式,伸直双腿、手掌倒划水顺原路慢慢退回,或平卧水面,两腿分开,用手解脱;如果在水中发生抽筋,要保持镇定,抓住自己抽筋的肌肉拉长,让其伸展和松弛,抽筋过后,改用另一种姿势游回岸边。(转自7月13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