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参与共结体医融合之花

培养运动健康师,建立运动健康中心,设立科学健身指导中心……为了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全国不少地区都有体医融合的不同路径尝试。

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在上海杨浦区3月初的一场控烟活动中,社区(运动)健康师向烟民赠送了一张“健身气功养肺方”,指导烟民通过体育运动进行肺部康复训练,有效缓解因长期吸烟引发的肺部疾病。体医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让健康医保理念深入人心,2022年的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被列入杨浦区政府实事项目,今年有230名慢病居民和职业人群获得了社区(运动)健康师的服务,6个街道、8个试点,包含慢阻肺、高血压、帕金森人群的健康干预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体医融合的服务体验。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谢敏豪表示,体育运动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达到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目的,必须要与医学深度融合,加强对群众健身的科学指导。其中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为社区居民配套建设集运动、营养、心理、文化等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健康促进中心,提供触手可及的健身服务设施和知识。还要完善相关规划标准、建设指南、资源配置、资金筹措及管理规范等配套保障工作,调动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行动。

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日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全国率先推出体医融合中心,打破了传统的门诊单一科室独自诊疗的现状,整合心内科、中医科、运动康复科、营养科、心理咨询等专业的医生队伍,组成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患者经过一次门诊即可得到体医融合中心给出的包括药物、营养、睡眠、运动和生活方式在内的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为了改变患者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方式、及时有效解决患者各种治疗疑问,体医融合中心还推出了30天控压指导团、高血压生活方式训练营,在线上、线下同时提供全方位、多学科,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通过生活干预使患者异常指标自然恢复转归健康。

在发展上,体医融合中心不仅仅局限在医院门诊和病房,而是采取“开环”模式,比如开展河北省慢性病健康巡讲,每个月定期组织50人以上的社区健康及慢性病讲座和各地市县三级医院医生体医复合人才培训、定期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等工作。打造医院、基层、社区三个层级对不同程度的慢性病人群进行体医融合方面的分类服务。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和主动健康的意识,预防为主,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发挥科学健身指导作用

安徽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体医融合发展的新道路,3月初,在原合肥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基础上的合肥市科学健身指导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先后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等9家医疗机构的27名专家教授签订了合作协议,借助专业团队的人才资源和优势,拓展了服务功能,集国民体质检测、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功能评估和运动康复理疗于一体,进一步发挥科学健身指导在健康促进、慢病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展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也必不可少,全国多地都开办有体医融合培训班,囊括了体育部门、卫生部门、体育院校、医疗机构、基层社区等多类人员,缓解人才不足问题。针对此,谢敏豪提出,要加强“中医+西医+体育”三结合学科建设,并建立相应人才培养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韩雅玲也提出了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她建议鼓励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联合创办“体医融合专业”,在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阶段,交叉培养体医融合的研究创新人才,建立体医融合研究创新团队,加快形成促进体医融合的政策体系。(转自3月21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