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创新为先导助推武术国际传播——清华大学举行武术发展高层论坛

日前,由清华大学体育部主办,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国家武术研究院作为支持单位的“清华·武术传播九人谈”学术论坛,以线上、线下视频会议方式在清华大学举办。徐翔鸿、吴彬、邱丕相、陈沛山、吕小林、陈峥、王德庆、冯宏鹏、乔凤杰九位专家作为演讲嘉宾,共同探讨中国武术传播发展。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教授介绍,“清华·武术传播九人谈”是“清华·体育九人谈”的第五次专题会议,“九人谈”专题论坛是清华学术品牌“清华体育高层论坛”的一部分,旨在扩大清华体育影响的同时,为我国体育学科研究贡献清华力量。

以创新理念助力国际推广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国家武术研究院副院长徐翔鸿以《创新发展格局,助力国际推广——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思考》为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在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让世界分享中华文明发展出来的武术成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清华大学副教授冯宏鹏以《我国高校武术传播现状探讨》为题展开研究报告,他分别从“专业院校的武术项目招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武术项目招生”和“高校武术社团协会、课程内容及比赛分析”三方面进行论述,为武术在高校中传播。

日本健身气功联合会会长陈峥认为,日本是中国武术在全球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中国年轻有为的指导者(留日学生和专业选手)是太极拳传播的生力军,推动着太极拳在日本的发展。

北京武术院原院长吴彬表示,武术的传播与推广要切合实际、要与国际接轨;要加强中国武协与亚武联、国际武联对接,为武术入奥作出贡献;要构建并夯实武术宣传渠道(传统媒体、新媒体)。

武术传播要两翼齐飞

我国第一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邱丕相认为武术的传播与传承是相关联的,“传承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规范化传播,广泛地传播又促进我们更精准地传承”,最后提出了高等院校应当在向世界传播传承武术、保护武术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和具体措施:一是在办赛的基础上办培训;二是拓展武术的国际竞技模式;三是在传承好、保护好之外,还要担负起面向世界的重任;四是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各有优势,不可偏废;五是武术专业的学生应该一专多能,即能演练也能对抗,使竞技与传统互通。

匈牙利匈中警务交流协会常务副主席、禅武国际联盟主席王德庆通过调研得知欧洲人喜欢武术的根本原因是想通过武术了解背后的中国文化,并且发现学习中华武术的欧洲人同时也喜欢书法、中医等其他中国文化形式。

徐翔鸿在论述中说,武术的国际推广和传播可从以下十点进行探讨:一是要结合国家规划要求和武术本质特征,确定今后武术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二是要协调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结合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高水平武术竞赛职业化;三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网络体系;四是集合各界力量发展武术,从举办赛事、发展智库、成立大数据中心等入手;五是搭建平台建立体系;六是标准化与多样化并行;七是创建重点武术品牌;八是解决武术乱象,从推进法治建设入手;九是发挥体育院校的学科优势,将武术教学、科研、应用等一体化发展;十是武术国际的交流和传播要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释放市场活力、制定武术国际化标准、加强和国际组织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

清华大学教授乔凤杰认为:一是要“加强武术文化研究,保护与建构有文化的武术”;二是要“加强武术传播主力军与立体化传播网络建设”;三是要“加强对武术传播者的文化教育,确保武术的文化特色”;四是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在传播路径、媒介、方式等方面多下功夫”。

冯宏鹏表示,专业类院校对武术项目招生情况基本保持稳定,而教育部批准的283所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高校中招收武术项目的只有28所,数量较少,面对这样的招生政策,应如何改革?高校每年有超500万以上的新生入学,大学生群体传播值得高度关注,武术课程如何成为传播路径加以利用还值得深度思考。

吕小林和陈沛山分别作了国外武术传播的相关经验介绍。(转自12月21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