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陀螺转出健康陀螺升级为大众健身项

  陀螺作为游戏玩具并不罕见,很多人在儿时都玩过,是普通群众都消费得起的玩意儿,有的人甚至会自己动手做上一个陀螺。用编好的棉绳一圈圈缠上去,用手腕的巧劲一下甩出去,不失时机的用绳子抽打陀螺,一直让它转下去,小朋友比赛通常都看谁的陀螺转得更久。现在陀螺早已从小孩儿玩具升级为大众健身项目,形态也有了多种转变,公园里常见有人在用它健身。

  变化多端成风景

  常见的传统陀螺,大致是用木头、塑胶或金属制的倒圆锥形状,前端大多为铁制材料,玩者会因不同方式的玩法,将陀螺钉制作成圆柱形、斧头状或尖锐型。但经时代的演变,科技的改良,陀螺花样百出,且玩法创意多变,现在已有各式各样的材质与形状。

  为了推广陀螺技艺,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人们别出心裁,改用其他方式(利用斗笠、废轮胎、弹簧、摩擦原理、单头铃、齿条等),制作出许多新颖的陀螺相关作品,甚至在陀螺身上加装电池及七彩灯炮,让陀螺旋转起来,发出绚丽多姿的彩光,以吸引打陀螺者的目光。为了使陀螺旋转时发出响亮的声音,将陀螺身挖成中空,陀螺侧身有一长条状小空隙,当陀螺旋转时就可发出蜂鸣的响声。陀螺经过匠工的巧思琢磨,历经时代的演变,科技的改良,老少皆宜,也更好玩更完美。在木陀螺方面,由于成年人的参与以及年龄层的分布较广,陀螺越玩越大,从数十克到一百多公斤都有人在玩,若是再结合其他道具(呼啦圈、飞盘、骑单车、溜冰)共同演出,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公园里常见有人举着重重的鞭子打大木陀螺,平顶山陀螺爱好者张新举就是这其中一员。70多岁的他和他的超重陀螺成了公园里的一道景,每当他打起陀螺,经过的人都讶异观看,赞不绝口。张新举说:“鞭陀是一项运动,鞭打的是兴趣,鞭出的是健康。从小陀轻鞭开始,逐步升级,追求就越来越高,心情就越来越好。鞭、陀都是风景,人的健康和快乐才是真谛。”

  鞭陀运动在平顶山市发展很迅猛,张新举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张新举为制作鞭子和陀螺,潜心研究,付出了劳动和汗水。带动鞭陀运动的同时,也给参与鞭陀的人带去了健康和快乐。

  不断挑战促健康

  在张新举与鞭陀结下的十来年缘分间,鞭子越甩越重,陀螺越打越大。为了节约经费,张新举所用的鞭子和陀螺均为自制。开始时陀螺由3斤、5斤、30斤、50斤做起,逐步加大重量。经过几年的练习,陀螺的重量已经有了重大突破,最重的一枚达240公斤,而且还有继续增加重量的余地,鞭子也做到了60公斤重。

  制作鞭子和陀螺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据张新举介绍,从购买原材料开始,经过车钳、铆、电焊等工序。240公斤的陀螺直径65厘米,高78厘米,外层铁皮包裹,铁皮内灌注水泥,仅这一枚陀螺的制作费用就超过了2000元,为搬运方便还特地为陀螺制作了液压支架。启用摩托车拉绳子带动陀螺缓缓转动,移开液压支架后,数名选手同时抽打陀螺,在鞭打下陀螺加速旋转。张新举说,“学打鞭陀是一种兴趣,现在制作鞭子和陀螺也成了我的新研究。越研究越有意思,越研究人越有精神。和鞭友们交流是一种分享,参与鞭陀竞赛就成了一种享受!”

  曾启发爱上打陀螺,缘于曾患肩周炎,痛得厉害时,手臂都拿不起来。一次偶然期间,他看到有几位老人在打陀螺,觉得打陀螺不用跑不用跳,站在那里抽几下鞭子就能锻炼身体,很适合像他这样上了年纪的人。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后,他就掌握了挥鞭的角度和力度。

  曾启发说:”打陀螺,就是不断上下左右挥动鞭子,打陀螺的好处可以锻炼肩部的肌肉,加强血液循环,渐渐地肩膀不再疼痛,整个人精神状况也不一样了。既可以从嬉戏的欢声笑语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排解心中的郁闷,又可以随着陀螺的不断飞旋,锻炼眼睛,提高和增强视力。如今我每天都坚持锻炼一小时左右,玩陀螺已有四五年了。”

  运动提示 打陀螺不是人人都适合

  打陀螺也是老人锻炼喜爱的健身项目。老人打陀螺的好处很多,既是一种健身方式,也是一项很好的娱乐活动,但不是人人都适合打陀螺。

  颈椎病的老人不适合打陀螺

  打陀螺时需要低头,但是低头、弯腰、仰头后侧、左右侧弯,会使血液流向头部,老年人血管壁变硬,弹性差,易发生血管破裂,引起脑溢血。当恢复正常体位,血液快速流向躯干和下肢,脑部发生贫血,出现两眼发黑,站立不稳,甚至摔倒。

  肺气肿的老人不适合打陀螺

  有肺气肿的老人,当憋气用力,会因肺泡破裂而发生气胸。憋气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胸闷,心悸。憋气时因胸腔的压力增高,回心血量养活脑供血减少,易发生头晕目眩,甚至昏厥。憋气完毕,回心血量骤然增加,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老年人对体力负荷适应能力差,因而在运动时应有较长时间适应阶段,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  (中国体育报记者 李金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