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健身误区十:体重不变就是没瘦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体重作为评估肥胖与否的指标,实际上,仅仅使用体重下降来反应是否变瘦是片面的。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大家常说的“减肥”应是降低体内脂肪含量,如果体重下降是由于降低了体内水分、肌肉含量和骨骼的质量,对我们的健康是有害无益的。所以,科学的减肥更应该关注的是脂肪含量是否下降而不仅仅是体重。

  我们在减肥过程中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明明从外形上看已经瘦了,但体重却没有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人体肌肉密度相对较大,而脂肪密度很小,同样体积大小的肌肉和脂肪,肌肉重量大概是脂肪的1.4倍。我们通过运动消耗了脂肪,使得身体的脂肪含量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促进了肌肉的合成,增加了肌肉的含量。也就是说,适宜的运动使我们的身体成分发生了改变,尽管从体重来看可能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实际上身体脂肪量减少了,肌肉量增加了,达到了减脂增肌的效果,就起到了减肥的作用。

  为更准确地判断减肥效果,建议在减肥过程中定期检测体脂率与体重指数(BMI)的变化。体脂率是指人体脂肪重量在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比,它直接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可准确判断是否肥胖,但通常其测定需要特定的设备,应用相对受限。BMI是国际通用的人体肥胖程度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推荐的我国成年人肥胖判断标准为:BMI=24~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BMI是通过体重和身高两个数值获得的参数,能间接的评价人体是否肥胖,但不适用于肌肉发达的健身爱好者。(转自7月17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