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落幕之际,看浙江甬将的突破、成长和希望

自沙滩排球、帆船项目在最美海岸线上开赛,到亚运健儿在赛场上荣膺14金5银1铜,宁波已如期实现本届亚运会“办赛、参赛双丰收”的宏愿。

参赛方面,18名宁波运动员入选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12个大项的角逐,夺得14金5银1铜。无论是参赛人数、参赛项目,还是金牌数、奖牌数,均创下宁波选手自1974年首次参加亚运会以来的历史新高。

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赛场里,“家门口”作战的甬将一次次为家乡、为祖国增光添彩,一次次展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他们实现突破、收获成长,也有更多的新希望。

老将弥坚,他们不断突破自我

开幕式上,与“数字火炬手”共同点燃亚运会主火炬的甬籍奥运冠军汪顺,在点燃主火炬后的24小时内,就再次被媒体聚焦——他在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项目上,以打破亚洲纪录的成绩强势夺金。

这位中国游泳队年龄最大的选手,最终以4金1银1铜完美收官。4项冠军之中,汪顺最满意的是200米个人混合泳项目。“一方面是拿下金牌,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这次在家门口以非常好的成绩完成比赛,我感觉特别开心。”他透露,“我拿4枚金牌,和去年设定的目标有关系。因为在家门口(举行比赛),接力项目还是要多上、多游,多去拼、多去争。去年开始,我就重点备战100米仰泳、100米自由泳,为参加接力项目做了一定的准备。这对我提高个人混合泳的成绩,也有很大帮助。”

四战亚运会之后,29岁的“年龄”成为汪顺无法回避的话题。“年龄只是数字,既然我参加了比赛,目标就非常清晰。要继续在赛道上突破,不断为国争光,”汪顺说,“希望在明年奥运会上还有新的突破。”

另一位第四次出战亚运会的宁波老将是34岁的李玲。在田径女子撑竿跳高比赛中,她以4米63的成绩夺金,实现“三连冠”,并打破由自己保持的亚运会赛会纪录。李玲12岁开始练田径,14岁成为宁波市体工大队注册选手。20年来,她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中国第六位田径世界冠军,是首位在世界田径三大赛中获得撑竿跳高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也是目前女子撑竿跳高的亚洲纪录保持者。从2010年广州亚运到2023年杭州亚运,李玲用13年时间,写就了一段亚运传奇——4次参赛,3金1银。“我练习这个项目22年了,至今还是很喜欢。我喜欢在空中的停滞感,这是我向往的感觉。”她这样描述对事业的热爱,“挑战身体极限必然会有伤病,但我已经看开了,不畏惧伤病,要跟它成为好朋友。”

李玲说,自己对巴黎奥运会充满期待,“希望能创造我的历史”。

新秀冒尖,小将已经勇于担纲

“18岁的余依婷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比赛中,不畏强手、突出重围,包揽女子200米、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在传承中不断巩固浙江女子混合泳的优势。”10月7日下午,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浙江省体育局局长郑瑶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这样点名夸赞宁波小将余依婷。

余依婷勇夺3金1银,其中,她以2分07秒75的成绩夺得女子200米混合泳项目金牌,并打破了赛会纪录。继叶诗文之后,余依婷成了在该项目上第二位闯进2分08秒大关的中国选手。她因为优秀的成绩被关注,也因为青春靓丽而“出圈”。不过余依婷依然保持冷静,“我还没有破亚洲纪录,只是打破了亚运会纪录。不管离纪录还有多少,都是差距。”女子200米混合泳的亚洲纪录为2分07秒57,这也是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上的夺冠成绩。余依婷希望自己在未来的赛事里能够游出这样的成绩:“我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实力,越快游到这个成绩,可能对我明年参加巴黎奥运会的帮助更大。”

本届亚运会,一大批“00后”体育健儿登上大赛舞台,扬起了“青春风暴”。这次,浙江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在亚运赛场度过16岁生日的宁波小将张欣怡,与队友合作夺得体操女子团体冠军,帮助中国体操女队保持该项目亚运会13连冠。张欣怡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家门口比赛特别兴奋,还有些紧张,“很感谢我的队友们和教练们,虽然我们有失误,但是大家一鼓作气,调整好心态,比好了。”张欣怡于2017年10月由宁波体育运动学校输送至浙江省队,2022年入选中国体操队。家门口的杭州亚运会,是张欣怡第二次参加国际赛事。在今年6月的亚洲体操锦标赛上,张欣怡与队友一起获得团体金牌,并在自由体操和平衡木单项中获得亚军。

参加国际赛事的经验不足,也让她在亚运会上的表现出现起伏。女子资格赛暨团体决赛中,张欣怡在平衡木项目上出现多次掉木,错失了进入女子全能和平衡木决赛的资格。在自由体操决赛中,她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仅获第八名。“后面还是要多锻炼自己。”张欣怡说,自己会好好总结这次比赛,积累经验,在日后的训练和比赛中继续努力。

赓续传承,个个都是“拼”字当头

亚运会赛场里,披金挂银者当得起欢呼声,努力拼搏者也不负加油声。每一名参赛的宁波运动员,都有各自的励志故事,都在努力赓续“奥运冠军之城”的拼搏血脉。

女子龙舟项目上力拼3金的“水上双姝”丁思洁、孙阳,原本是皮划艇项目运动员,备战亚运会期间转练龙舟。“从转练龙舟项目至今,已有整整十一个月的时间。这十一个月里,我们遇到了很多挫折和磨难。对于我们两个人来说,拿到金牌并不是偶然,而是不断努力的结果。”丁思洁说。比赛结束次日,丁思洁和孙阳就赶回宁波水上(游泳)运动学校,把奖牌挂到了施飞存校长和谢圣松等教练的脖子上。“学校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能够走上领奖台,教练和学校都给予了很多无形的付出和支持,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们。”丁思洁说。

宁波市小球训练中心培养输送的羽毛球选手王昶,在本次亚运会上和国家队队友们勇夺男团金牌。作为备受期待的中国羽毛球男双组合,他和梁伟铿搭档,目前世界排名第二。之后出战男双比赛时,“梁王组合”遗憾止步16强。“他这两天发烧了。”队友梁伟铿道出了实情,“整场比赛已经打得比较可观了,但到最后,他身体(状态)跟不上了。”王昶则透露,自己最高烧到了40℃,并通过个人社交媒体表达歉意。“这次单项赛没法拿出百分百的状态,我很遗憾也很愧疚”……

智力运动项目,宁波选手同样表现不俗。汪雨博五段和队友们荣获女子团体金牌,这是亚运会历史上中国队的第一枚围棋金牌。汪雨博背后,是宁波多达25万的围棋人口,彰显了宁波深厚的围棋底蕴。以宁波桥协·浙江外代队为班底的中国桥牌混合队获得桥牌混合团体银牌,这是亚运史上宁波桥牌队伍首次获得团体项目奖牌,同样创造了历史。

此外,射击项目冯思璇、小轮车项目顾权权、霹雳舞项目曾莹莹、马术项目张兴嘉、田径项目刘静逸、攀岩项目黄锦彬等宁波选手,也都是在国内国际大赛上屡获佳绩,才得以入选亚运会阵容。

竞技体育赛场上,总是难免会出现与金牌失之交臂的惋惜,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遗憾。他们来过,就是成长;他们拼搏过,就有新希望。

大赛有轮回,奋斗无止境。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5年全国运动会……宁波运动员们的梦想永远在前方,拼搏之路永远在脚下。

就如电影《一代宗师》里的那句台词:凭一口气,点一盏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