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青岛市国民体质监测报告

    2006年是青岛市体育局充分利用国民体质检测车方便、快捷等特点,深入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学校、部队,全面实施国民体质检测车“六进”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体质检测服务。尤其是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为全市千余名农民免费进行了体质检测,体现了政府亲民、便民、利民的新形象。
    通过对有效测试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和综合分析,现将2006年青岛市市民国民体质状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以开展市国民体质检测车“六进”免费测试活动为主线,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精心组织,细致安排,超额完成测试活动。在全市年龄从20-90岁的群体中,共检测近1700人次(其中城市居民近700人、农民1000余人)。
二、各测试项目结果比较和分析:
1、骨密度测试结果见统计表(略)
    我市市民的骨密度男性均优于女性;骨质正常率男女均显示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趋势;女性骨质疏松比例高达20%强,农村人口甚至达到24.40%。
2、体成份测试指标有多项。
①身体质量指数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略)
    我市男性在身体质量指数方面略好于女性,标准的比例男比女高2.48%,高于标准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1.78%,说明女性“胖子”略多于男性。
②脂肪百分比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略)
    我市的脂肪含量男性高于女性;脂肪含量标准的比例女性多于男性12.43%;脂肪含量高于标准的比例男性多于女性5.45%;脂肪低于标准的比例男性也多于女性6.99%。
③身体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略)
    我市的女性在身体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指数方面略好于男性,虽然生理年龄低于身体年龄的平均值男性的3.57岁大于女性的2.6岁,但身体年龄与生理年龄相同的人数比例女性多于男性,生理年龄高于身体年龄的平均值女性的1.97岁少于男性的2.77岁,说明女性身体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方面优于男性。
④身体发达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略)
    我市男性的身体发达程度上、下半身均为强占多数,且上半身优于下半身。
    我市女性的身体发达程度上、下半身均为强占多数,且下半身优于上半身。
    男性上半身突出的强;女性下半身均强的比例高于男性。男性与女性特点相反。
⑤左右平衡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略)
    我市左右平衡指标上、下半身均为男性优于女性;女性的下半身不平衡比例高达48.16%,应引起重视,要加强下半身的左右平衡训练,增加弱侧的肌肉练习。
⑥体型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略)
    我市男性肥胖者占37.19%,脂肪过多者占19.70%,极度肥胖者占10.34%。
    我市女性肥胖者占绝大多数53.25%,标准的比例较高23.59%。
    我市肥胖者比例虽然女性远高于男性;但是,总体上讲还是女性好于男性,因为极度肥胖女性只有1.98%,男性却高达10.34%;女性的标准型23.59%,高于男性的14.53%。在城阳区棘洪滩发现一名60多岁的男性老人为低脂肪肌肉型,难能可贵,实属少见,应该详细了解其生活规律,包括饮食、作息、运动、爱好、性格、遗传等全方面的信息,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推广。
⑦腹部肥胖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略)
    我市男性腹部肥胖指标属内脏肥胖者超过50%。
    我市女性腹部肥胖指标比例最多的是内脏肥胖。
    我市腹部肥胖指标方面女性明显优于男性女性。均衡型女性27.68%,男性19.46%;腹部肥胖女性40.54%,男性54.93%;严重内脏肥胖女性0.71%,男性1.23%。
三、存在问题
    从体质检测评价中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们,正处在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体重超重表现突出,脂肪含量超标严重;而体重过轻并非好事,抵抗疾病的能力会大打折扣;实际年龄(生理年龄)超过身体年龄的比例,男性大于女性。肌肉发达程度,上半身男性优于女性;下半身女性强于男性。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大,平日不注重体育锻炼,很少参加甚至根本不参加户外及体育活动,生活不规律,烟酒过度,睡眠不足等。
四、专家建议:
    人人都要提高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如果在平日里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眼前再好的身体也会逐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亚健康状态,就是人体各方面机能状况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而下降,无法达到其真正健康的标准,但又尚未得病的中间状态,极易使人患上慢性疾病或重大疾患。为此,建议广大市民:一要经常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工间操,以及各项户外活动,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锻炼项目,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体重过轻者,通过适当的运动,增加饮食量,扩大全面营养吸收,加入理想体重范围行列;体重超标者,通过适当的运动,消耗多余脂肪,控制热量摄取,达到逐渐降低体重的目的,加入理想体重范围行列;二要注意饮食结构,杜绝暴饮暴食,少喝酒、不吸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要科学合理调整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应对各项挑战。


2007年3月1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