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积极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会召开以来,体育系统认真贯彻省政府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编制规划、挖掘资源、打造品牌赛事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逐步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跨界发展态势。

一、主要特点

()体育文化旅游融合日趋紧密。全省体育部门充分利用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阿尼玛卿、年宝玉则、岗什卡等自然景区,开展穿越柴达木、可可西里和三江源探险等登山、滑雪、探险等活动,举办徒步穿越柴达木盆地、冬季穿越青海湖、冬季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全国热气球邀请赛等活动,推进体育旅游的融合。省体育局优化青海体育发展布局,利用青海的民族文化,开展昆仑文化探秘行、走土家之乡、走撒拉之乡、探秘黄河、探秘长江行等活动,开展行走中华水塔唐蕃古道徒步行、南丝绸之路徒步行、走西路红军走过的路、原子城露营等活动。

(二)体育旅游类型日趋丰富。各地景区依托大型节庆、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利用青海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使游客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景区体育与旅游有机融合明显,体育旅游活动项目越来越新,除常规的攀岩、垂钓、游泳、CS野战等户外拓展项目外,滑草、高空滑索等新兴运动项目悄然兴起。青海湖景区依托本地资源特色推出了滑草、滑沙、沙滩排球、沙滩摩托车等活动项目,吸引了大众的眼球。部分景区在旅游中注入体育与健康的成分,丰富旅游产品类型,让更多的旅游产品植入体育元素。

(三)综合效益日趋明显。环湖赛、攀岩赛、黄河极限挑战赛、“行走中华水塔”国际徒步等赛事活动不断扩大,到青海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客每年呈几何数增长。在赛事期间,全省旅馆酒店爆满,各旅游景点客流不断,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的收入明显增加。青海旅游的发展能够如此之快,环湖赛等体育赛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少地方通过定期举办开放性、群众性的体育旅游活动,不但丰富了游客的文化生活,而且聚集了人气,汇聚了财气。赛事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已超出体育的范畴。这种以体育赛事带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象被冠以“青海现象”,并引得沿海、内地等发达地区效仿学习。

(四)体育品牌效应开始显现。环湖赛、攀岩赛、黄河极限挑战赛、“行走中华水塔”国际徒步为主的富有高原特色的体育赛事,既有力地宣传了青海,提升了青海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各地积极开展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注重挖掘、保护和推广赛马、赛牦牛、民族射箭、民族马术、民族摔跤、蹬棍、拉拔牛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海西那达慕大会、热贡六月会、尖扎民族射箭邀请赛、互助土族轮子秋、玉树草原赛马大会等活动,寓体育于旅游、休闲、娱乐中,深受群众和游客欢迎。这些节会不仅是骑马、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的盛会,更成为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物资交流、经贸洽谈的盛会2014年中国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环湖赛、“行走中华水塔”国际徒步活动被评为2014年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十佳精品线路;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岗什卡登山滑雪基地、贵德国家地质公园、达玉环青海湖自行车骑行旅游线路等入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五)冰雪旅游活动备受青睐。青海湖冰上徒步、迎新年哈拉湖激情冰雪机车挑战穿越活动、东大滩冰雪运动会、岗什卡滑雪登山、林海雪原鹞子沟欢乐冰雪节等一项项活动鳞次栉比在全省各地开展,既丰富了群众生活,满足了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又弥补了青海体育冰雪项目活动少的短板,促进了冰雪运动项目在青海的普及和发展,带动了青海冬季旅游,促进了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目前省内有一定规模的冰雪活动场所有10多处,冰雪活动的举办,既带动了餐饮、住宿、旅游、交通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又拉动了活动举办地和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

(六)体育旅游管理日趋规范。景区管理部门重视体育设施、体育项目进景区,积极改善旅游景区体育项目、体育设施条件,增设方便游客体育休闲场所,提供人性化服务。一些景区强化了体育旅游项目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警示标志,制定严格活动参与流程,并积极引进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提高活动的安全性、专业性和趣味性,深受游客的欢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