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体育民生项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近年来,省体育局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长效管用”为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精细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实施体育民生项目,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升级。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十三五”末的2.57平方米提升至目前的2.96平方米,每一分资金都转化为高原儿女的笑脸,每一处设施都成为健康中国的支撑。

一是精准定位,小体量释放大效益。立足省情实际,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精准规划中央资金使用方向,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融入民生福祉和高质量发展大局,持续释放综合效益。 “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各类资金4.74亿元,建设体育公园13个、全民健身中心2个、标准足球场2个、笼式足球场75块、户外公共服务设施4个、健身步道85公里。特别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健身设施,大幅度提升乡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让各族群众在同一片场地上共享运动的快乐,促进交流交往交融。比如,循化县清水乡阿什匠村利用乡镇街道项目,升级改造旧场地,增加网围栏、看台及照明灯光,配置了健身器材,成为可举办小型篮球比赛的灯光球场,该项目规划设计贴近群众,资金使用率高,为省内补短板项目建设提供了样板。比如,2023年,互助县威远镇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后,在安置点新建1000平方米健身广场,配建标准篮球场,配置乒乓球台、新型组合健身器材,配套建设幸福生活场景,让受灾群众尽快迎接新生活、圆了“安居健康梦”。

二是按需规划,好项目培育新动能。依托高原特色,坚持需求导向,科学安排经费项目,及时把握中央政策,最大程度将惠民红利惠及群众。比如,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在互助县实施的县级全民健身综合馆,建成面积3500平方米,拥有2片篮球场、10片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体质监测室的综合室内场馆,全年免费低收费向群众开放,平均每天接待健身者500人次,成为全省标杆。互助县获评为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比如,西宁市昆仑桥下曾经是城市“脏乱差”区域,经规划改造建成包含笼式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的风雨运动广场,每天从早到晚健身群众络绎不绝,年均接待健身群众超10万人次,成为西宁市“十分钟健身圈”的示范片区,“旧角落”变为“金角银边”。

三是完善机制,好制度保障可持续。积极与财政部门协商,共同制定《青海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延续了过去大型场馆补助资金办法中的相关规定,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按照补贴标准的80%拨付补贴资金,其余由地方统筹落实。每年中央补助资金下达后,继续由省级财政补充20%,支持纳入补贴范围的场馆优化开放服务。目前,全省95个公共体育场馆纳入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范围,遍及全省8个市州、4个县区,有效激活了场馆活力,保障了全省各地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体育场馆的便利和服务,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