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彰显体育功能价值
青海省体育局党组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落实省委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要求,建设“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彰显新时代体育的功能价值。
抓党建+体育惠民,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在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的实践中,各党组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主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覆盖全省各市州县区的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免费或低收费公共体育场馆逐年增加,全省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覆盖率逐步提升,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77平方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得到解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全省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共2.1万名,每千人拥有社会指导员3.5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0.8%,群众“会健身”“科学健身”的需求得到满足。农牧民篮球赛、社区运动会、“村BA”、全民健身大会、“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体育志愿服务、射箭赛、赛马等群众性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4%,群众“参与赛事”“主动健身”的目标得到实现。
抓党建+训练备战,着力提振民族精神。紧盯“打造能征善战、作风优良运动队”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支部建在运动队”的优势作用,统筹推进竞技体育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党纪学习、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等教育,把“为国争光、为省添彩”作为职责使命,不断增强我省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四次征战奥运的切阳什姐、为中国获得历史首个世界青年冰壶锦标赛冠军的冶建军以及牛卓玛英吉、扬毛措、仁青东知布等优秀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勇创佳绩,我省代表团首次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取得1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呈现出了我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快速提升、潜优势项目逆势上扬的良好局面。组建切阳什姐冠军宣讲团,深入市州、高校、中小学、基层等开展宣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励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持续深化体教融合,面向全省青少年开展“选星计划”,为我省竞技体育人才打牢基础,深入开展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评审工作,57所涉及田径、足球、篮球、射箭等项目被命名为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抓党建+赛事引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在品牌赛事活动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党员干部在赛事中勇挑重担、甘于奉献,敢于争先、争创佳绩,确保了重大赛事活动安全顺利举办。积极探索和创新赛事活动体系,紧紧围绕我省自然资源禀赋,深化“跟着赛事去旅行”和赛事“进景区、进社区、进商圈、进农牧区”活动,拓展体育产业外延,积极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特别是列入国际A类赛事的环湖赛、“共办联办、四地合唱”的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以及中国冰壶联赛(西宁站)、民族传统射箭赛、玉珠峰和岗什卡滑雪登山赛等品牌赛事,成为宣传推介大美青海的“金名片”。紧盯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组织开展“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村BA”等赛事活动,加强8个“农体文旅商”融合试点县建设,通过赛事活动推动农牧、体育、文化、旅游、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为新青海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抓党建+作风建设,夯实履职思想根基。充分发挥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常态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第一议题”制度,认真落实局党组列席旁听基层党组织中心组学习会制度,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深化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足球领域腐败问题以案促改促治成效,深入开展运动队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专项教育,针对项目建设、招投标、赛风赛纪、反兴奋剂、运动员等级达标、赛事活动审批、体育彩票销售等问题,集中进行整治整改。聚焦省委“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充分发挥党建政治引领和保障作用,准确把握新时代体育工作的职责使命和功能价值,做实项目规划,加强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科学健身、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供给的需求,推动体育各项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