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扶贫“辩证法”:提升户外运动“长板” 补齐贫困“短板”

  2017年8月,“2017国际山地旅游暨山地户外运动大会”如期在贵州举办。

  这是全球唯一一个以山地作为主题的旅游和户外运动大会,国际专家学者和山地运动员精英齐聚,探讨山地旅游和发展大计,交流切磋户外运动心得。
在“山地旅游和户外运动大会”这个高端平台的助推下,贵州迎来新一轮的山地旅游和体育热潮。

  山区集中连片的贵州,过去地形的限制造成了它的贫困,如何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弯道取直,变“短”为“长”,是贵州多年来一直思考和探索方向。如今,发展山地体育旅游成为了贵州的路径选择之一。

  贵州各地结合山地自然资源和旅游、文化、气候资源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山地户外赛事活动,一步步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贵州旅游快速增长的支撑点之一。

  户外运动品牌的形成,产业链的拓展,对第三产业的融合带动,山地体育逐步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

  对此,贵州省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玉广说,贵州在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中,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大局,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整合体育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体育旅游扶贫等工作,通过体育旅游扶贫和健康扶贫,助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贵州作出应有的贡献。

  “长”与“短”的辩证

  “地无三尺平。”多山过去看似贵州的短板,如今因为优良的生态和气候,成为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的优势载体。

  贵州全省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土地面积的92.5%,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地形的限制、自然条件的恶劣造成了贵州过去的贫困,但又正因为贵州丰富的山地资源,使其成为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沃土。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巡视员张栋在2015年的生态体育主题论坛上说:“国务院46号文件里专门提出,要利用山河自然资源开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开展区域特色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我觉得这两条都是对贵州说的。”

  贵州水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九位,境内有八大水系中乌江、锦江、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清水江、㵲阳河和都柳江等重要河流,由于贵州地貌落差大,境内自然形成了桃源河峡谷、掌布峡谷、马岭河峡谷、南江大峡谷、飞云大峡谷、北盘江大峡谷和黄果树瀑布,以及十丈洞、四洞沟的激流和险滩,是开展龙舟、溪降、溯溪、垂钓、漂流、垂钓、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的理想之地。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暖湿润,使得贵州境内林草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国际级公园22个,麻阳河、草海、茂兰、雷公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是开展徒步、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探险、狩猎、露营、滑草、等山地户外运动休闲的必要场所。

  海拔高、山地多、落差大,贵州是世界上喀斯特溶洞分布最广、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让其成为开展登山、攀岩、洞穴探险、山地自行车、汽车越野、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的天堂。

  同时,贵州人民长久以来在这一方山水中求生存,独特地获取生产资源的方式逐渐演化,形成了独竹漂、打陀螺、龙舟、射弩等250多项民族体育运动。

  在贵州,山地与体育碰撞成为一种可能。打山地牌、体育牌、旅游牌,是取长补短,变“短”为“长”;坚持“唱好山字经”,全面协调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即使助力全面小康。

  “赛”与“业”的联动

  2016年9月,“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山地户外运动大会”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举行,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黔西南举办一年以后,“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大会”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正式更名为“国际山地旅游暨山地户外运动大会”,成为我国唯一一个的国家级的国际大型峰会,这是贵州向世界递出的闪亮名片。

  2017年5月30日,铜仁市碧江区举行2017“大明边城杯”中国龙舟公开赛(贵州·铜仁·碧江站)暨中国传统龙舟大赛,来自国内外的99支男女龙舟队、4200余名龙舟健儿竞逐锦江。300余艘船只,3000余人在锦江上举行规模宏大的祭龙仪式、水上龙舟巡游及扭龙展演,吸引了20余万观众观看比赛。

  自2008年来,碧江区连续举办了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华龙舟大赛、中国传统龙舟大赛等大型赛龙舟活动,“龙舟”成为碧江颇具影响力的体育品牌。

  以黔西南州的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碧江的传统龙舟大赛为缩影,凭借资源优势,贵州在全省掀起户外运动、民族体育热潮,打出了一张又一张的靓丽名片。

  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贵州山地户外运动沉淀了众多品牌赛事。贵阳国际马拉松、晴隆24道拐汽车自行车赛、毕节冷水河溯溪赛、遵义“中国第一骑游小镇”松烟镇骑游、紫云格凸河国际攀岩节、环雷公山超百公里跑、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娄山关海龙屯山地户外挑战赛等大型体育活动纷纷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目前,贵州已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48个。

  体育赛事直接带动了短期或者长期市场的发展,各种相关体育旅游产业纷纷布局。目前,贵州体育旅游市场也已初具规模,建立生态体育公园项目库273个、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0条、赛事活动105个,成立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社会组织1022个,各类全民健身站(点)2300个,建设了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8个,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13个,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36个。

  精品赛事与户外活动的补充联动,打响了贵州的山地运动品牌,形成了完整的体育产业链条。

  贫与富的转变

  体育赛事的火爆带来的是旅游产业的兴旺。

  通过逐步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贵州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迎来新动力,有力促进山地特色体育和生态体育融合发展,助推全省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

  而体育+旅游的创新模式凭借其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带动作用,已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据统计,2016年,黔西南全州旅游收入达226.21亿元,同比增长61.4%,共接待游客2866.46万人次,同比增长50.2%。在当地体育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的背后,是乡村旅游的四处开花和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如今,黔西南已形成以双乳峰、三岔河、马岭河、万峰林、史迪威·晴隆二十四道拐等为代表的经典山地旅游精品线路,建成了一大批兼具自然生态之美和民族文化之魂的美丽村庄,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和扶贫协同推进的新格局。

  借助发展旅游产业,黔西南积极开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旅游业中,引导农户把乡村旅游和生产致富相结合。目前全州共有“农家乐”800余户,乡村旅游人数占全州旅游接待人数25%以上。

  凭借着定位精准,充分落实,黔西南旅游扶贫收到了显著成效。该地产业覆盖农户40.8万户,农户收入新增15.9亿元。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黔西南州实现了10.02万贫困人口脱贫、132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乡(镇)“摘帽”,56636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到发展空间大的安置区入住。

  在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举行13届格凸国际攀岩节,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走进紫云参加比赛、旅游、休闲观光。

  “女蜘蛛人”罗萍是当地为数不多能够凭借技艺和胆识徒手攀登的攀岩者,她和其他“蜘蛛人”拥有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的“裸攀”技术。依靠攀岩表演,罗萍等人每年的表演收入超过10万元。每年到格凸河看攀岩表演的游客超过5万人,带动综合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

  通过体育带动旅游等第三产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以黔西南州等为代表,贵州实现了从短板到样板的蝶变,使山地体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的新路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