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贵州自行车赛收官:流量变留量,“全链融合”激活全域经济新动能


  金秋时节的贵州,山水间涌动着蓬勃活力。10月23日,首届环贵州公园省国际公路自行车赛S5翠芽赛段在湄潭茶海圆满收官。车手们从余庆县河滨广场出发,历经185公里的最长赛段挑战,最终在茶香与秋风中冲线,为这场跨越山水的骑行盛宴写下精彩注脚。而这,只是贵州以赛事激活全域经济、打造消费新场景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省体育局始终带着经济思维抓全省体育发展的理念,深耕“攀、登、洞、蹦、伞、漂、骑、越”八大特色项目,突破省域局限,将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建设推向纵深,围绕转变“花钱变挣钱、事业变产业”的核心观念,确立做大场地设施资源、赛事资源、运动员资源的“两转一大”战略路径,紧扣聚焦、深化、开放“三个重点”精准发力,全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新矩阵。

  在产业发展实践中,我省加速推进“双转化”进程。一方面,将山地、洞穴等独特的体育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业优势,依托喀斯特地貌打造差异化竞争壁垒;另一方面,将攀岩、洞穴探险等特色赛事活动转化为沉浸式消费场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我省实施的“八大项目”攻坚行动,以“山地户外+”为纽带,贯通赛事引流、装备智造、技能培训、康养旅游全链条,绘制完成“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链全景图谱”,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路径指引。

  坚持“世界级标准”是贵州山地运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依托梵净山、万峰林等国际级山地资源,贵州持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胜地,形成“山地户外运动引爆旅游市场、特色旅游反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提供核心支撑。

  在此过程中,我省着力构建资源转化长效机制,系统梳理全省山地、洞穴、水域等特色体育资源,建立“资源清单+项目库+开发路线图”,推动“沉睡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变;坚持“三维突破”发展路径,聚焦山地户外运动等核心领域打造产业集群,深化体育与旅游、科研、工业、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扩大与国内外各地区的市场开放合作,最终形成“特色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共生”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这种‘体育+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模式,不仅让环贵州自行车赛成为贵州文旅的‘流动名片’,更激活了全域产业联动效应,真正形成‘赛事带动消费、消费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发展中心副主任甘小川说,正如赛事组委会所期待的,环贵州自行车赛不仅是一场跨越千里的骑行盛宴,更是贵州构建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生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此次赛事的价值远超赛道角逐本身,贵州以赛事为核心支点,深度践行“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旅游;单项消费、多重体验”的消费生态理念。围绕五个特色赛段,赛事联动沿线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关联产业,让参赛选手与随行人员在观赛之余,沉浸式体验贵州的山水风光与民俗文化,实现从“短暂停留”到“深度消费”的转变。

  近年来,我省秉持“两转一大”战略路径,以“山地户外+”为纽带,加速推进体育资源与赛事活动“双转化”。此次环贵州自行车赛正是这一发展思路的生动实践——通过高水平国际赛事吸引全球目光,将赛事带来的短期流量,切实转化为长期的旅游留量和经济增量。

  “一定要在赛事结束后停留两日。”获得多个赛段女子组冠军的中国辽宁车手邱天慧说,当参与国际赛事遇见贵州的青山绿水,你会发现,贵州的动人之处,藏在比赛欢呼声之外的山水画卷里。

  随着S5赛段的收官,赛事的经济辐射效应仍在持续发酵。这座充满活力的山地公园省,正以赛事为笔,在绿水青山间勾勒出消费新场景与发展新动能交织的美好图景,邀八方来客共赴山水与运动的精彩之约。(天眼新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