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舞狮、博卡特、独竹漂……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如何增色中国-东盟双边友谊




  当泰拳遇上咏春、当桑博遇上太极、当藤球遇上健身气功,让民族体育架起中国—东盟的文化交流桥梁。 

  8月24日,作为2022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期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演暨交流发展论坛在交流周永久会址开幕。来自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话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与中国传统武术一样,很多东盟国家也有自己的武术、拳术等传统体育运动,它们同样历史悠久,却章法套路各异,也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许多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双方在体育领域的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体旅合作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此次活动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纽带,围绕“面向多彩未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主题,共同聚焦双方在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推介与展演、体育人文交流与合作、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心的问题。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就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贵州省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涛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深化贵州与东盟各国的务实合作,积极探讨双方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交流合作的新方式、新路径。

  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15年来首次聚焦双边民族体育交流合作,贵州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解燕也期望通过本次论坛,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打造新的特色品牌,不断深化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支点的人文交流,努力培育体育文化合作新亮点。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依托交流周平台,与东盟国家相关高校开展了多项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交流与互访活动。”在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肖远平看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够加强中国—东盟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人才互补,共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共享文化创新成果。

  开幕式上,来自贵州师范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立大学、泰国素林皇家大学、越南胡志明市师范体育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柬埔寨击剑联合会、新加坡陈式太极拳协会、俄罗斯楚瓦什国立大学等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体育协会分别通过现场展演、视频展播的方式,展示了武术、泰拳、班卡苏拉、桑博、独竹漂、藤球、博卡特等各国和地区的特色民族体育项目。

  开幕式结束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黄汉升,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白晋湘,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朱为模,越南胡志明市师范体育大学阮皇明博士分别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交流发展论坛”主旨演讲,共话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合作、传承与发展。(多彩贵州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