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舞狮队!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东泉镇舞狮队舞出了一片新天地!

柳州市柳城县东泉镇螺田村汤家舞狮队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最近还荣登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舞狮成为市级非遗,这个舞狮队有何独特之处?

出发到达螺田村图书室,见到了在此等候多时的舞狮队众人。

乍一看,大家都是普通的村民,而且年纪似乎都不轻,真能驾驭舞狮这个体力活?

其中一位大哥当即打了一套拳法,武得虎虎生风。

这位打拳的大哥名叫汤曰明,是螺田汤家舞狮队第四代传承人,如今已经57岁了。

好家伙,看那身手,哪里像57岁的人,看来螺田汤家舞狮队有两下子啊!

舞狮队里如今已经73岁的汤庚玉老人,拉出一张小凳让桂小体坐下,接着就讲起了舞狮队的故事。

螺田村汤氏一族是由广东梅县迁至此地,迁过来的,还有舞狮的传统。与其他地方的狮子不同,这里舞的是客家狮。

相较于我们常见毛茸茸的南狮,客家狮只有个光秃秃的大脑袋。只见狮头瞪圆了双眼,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大嘴张合灵活,一副憨憨的样子。

客家狮的狮头很特别,是用竹与纸制成,轻便好舞动,除了嘴巴,狮子的眼睛、耳朵都能活动,由绳子系着连接狮头内部的一根木棍,舞狮者可单手操控。

不仅造型独特,客家狮舞起来也与其他地方的舞狮不一样,自有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汤庚玉介绍说,那叫彩狮堂。

彩狮堂表演的是一出戏,有剧情有角色,除了狮子,还有两只猴子和一个人,那个人被称为白脸。

一开始狮子是不出场的,而是两只猴子出来嬉戏打闹,一只呆萌,一只顽皮,在八仙桌上各种翻滚、跳跃。然后是白脸出场,一人两猴互动得好不热闹,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最后,狮子才会出场,白脸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一撮树叶,不断撩拨逗弄狮子,直到把狮子戏弄得发怒,才东躲西藏而罢手。整个表演生动有趣,令人捧腹。

狮子退场了,但演出却还没结束。紧接着的是武术表演,以南拳为主,也有双棍对打、单长棍、三叉戟等器械。

一次彩狮堂表演可以持续一两个小时,是一种武术与文化结合的综合演出。

除了彩狮堂,螺田汤家舞狮队还会参与年节时的舞狮巡游、登高抢红包等活动。狮舞不但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还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但如今,螺田汤家舞狮队却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

汤庚玉说,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孩子也忙着上学,很难像他们以前那样,从小就练基本功,熟练掌握舞狮表演的一整套程式。

螺田汤家舞狮历史悠久,舞狮队在1898年就成立了。当时有位名叫汤焕魁的年轻人,他自小随父亲学艺,勤学苦练,熟练掌握彩狮堂技艺的全过程,颇具号召力的他便把村里想要学舞狮的人聚到一起,带领大家晚上在祠堂训练。自此,在灯光中一起扎马步、练翻滚,成为不少螺田村汤家男孩们的共同记忆。至今,螺田汤家舞狮队已传承到第六代。

回忆起当初学舞狮的经历,汤庚玉感慨万千,当时他十七八岁,正是最好动的时候,练习各种翻滚、跳跃,都是做得最好的,然后就被选为扮演猴子的人,“猴子活动量大,年轻的才做得,我可以算是第一代猴子。”

汤庚玉有3个兄弟,之后结婚又生了3个儿子,基本上都会舞狮。有一次家里一个表叔办喜事,汤庚玉和兄弟、儿子一起,给表叔搞了一场热闹的舞狮表演。汤庚玉说,像他家这样的情况,村里还有不少,有一个人会舞,兄弟、儿子,甚至孙子都会来学舞狮。

舞狮似乎成为螺田汤家男人们相处的一个纽带,大家一起练功、一起玩耍、一起表演,一起为一件事努力,一起把一件事办好。在收获快乐、健康、友谊的同时,还给乡里带去喜庆与热闹。(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