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广西河池学院教师蓝建卓:从足球到独竹漂的华丽转身

5月24日下午5时许,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河池学院,独竹漂训练基地里人头攒动,十几名队员有条不紊地训练着。

岸边,穿深蓝色外套的蓝建卓,平静地看着队员们做各种动作。任它斜风细雨,我自岿然不动。

13年前,蓝建卓是河池学院体育学院的一名讲师,从事足球教学工作;13年后的今天,他已成为独竹漂这一项目当中的标杆性人物,不少荣誉纷至沓来。用华丽转身来形容他的这些年,恰如其分!

与热门的足球相比,独竹漂毫无疑问是一个冷门项目。

这项运动起源于贵州赤水河流域,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

独竹漂所展现出的“一苇渡江”技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很神秘!

“这个项目其实不难学,2009年,我第一次接触独竹漂,一两个小时就会了。”蓝建卓说,但真正要学好这个项目,能参加比赛,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

没有教材,没有专业的场地。从学会独竹漂,到摸索出门道,到教会一帮学生,再到把他们送上冠军领奖台。这中间有多苦,有多累,蓝建卓一笑而过。

至于“成功的诀窍”,他认为就是“每天长时间练习”,训练队每天下午4时开始训练,一直到晚上7时,天色已晚才收工,风雨无阻。

2009年,独竹漂还没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之前,竹子和竿没有统一的标准。

“我们从山上找那些又直又大根的楠竹,如果某些地方不够直,就要用火烤一下,然后拉直。”蓝建卓说。

竹子够大,才有足够的浮力,承受一个队员的重量;竹子够直,才能保证在水中不偏离方向。

队员的选材也很讲究,不能太胖,太胖可能站上去浮不起来,超过180斤基本上不适合独竹漂;不能太瘦,太瘦无法克服水的阻力,滑不动竹竿;太高的人重心不稳;太矮的人手太短,够不着竹竿。

如今,竹漂和竹竿都标准化了,一套6000多元钱,需要从特定的厂家购买。竹漂长7.5米,竹竿长4.5米,误差在毫厘之间。

2015年、2019年,连续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河池学院派出的独竹漂代表队为广西代表团夺得7枚金牌。

蓝建卓也培养出陆春桃、韦杨遮、黄适骥三位全国冠军及一批优秀的独竹漂运动员。

独竹漂被蓝建卓从贵州赤水河流域带到广西龙江河边之后,开启了新的精彩历程。

但蓝建卓的计划不止于此。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创新融入,让这个项目有更好的发展,使这项冷门运动项目变得越来越热门。

“比如说,希望有人来设计和编排节目,引进新的技术手段,让独竹漂通过竞赛和表演的形式,获得更好的发展。”蓝建卓说。(央广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