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广西桂林冰雪运动之路有多长?

冬奥村的“桂林时间”牢牢锁定了世界各地运动健儿的目光在北京冬奥村、张家口冬奥村内,一部《这就是桂林》城市风光短片正滚动播出。独一无二的山水与人文,怡人的山水风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岭南风土人情,就像“舒缓剂”,让赛场外的各国运动员得到精神上的舒展。

从频频登录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大美中国》,到亮相人民大会堂、冬奥会,广西桂林一次次惊艳着四方,以独特的山水人文优势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桂林时间”。

《这就是桂林》这部短片由广西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策划制作。这部短片的导演林杉也是土生土长的广西桂林人。他坦言,尽管短片最终呈现只有4分钟,但前期团队却花了大半年时间去筹备。由于预算有限,每个场景、转场都要精确到秒。

桂林山水和人文赋予了许多导演以创作灵感,因此拍摄的短片层出不穷。林杉团队的《这就是桂林》何以征服冬奥组委会?除了桂林自带的光环与名气,也许还与这一次林杉采用了另一种打开桂林山水的方式有关。

在这部短片中,林杉大胆地采用了第一视角拍摄,微微晃动的镜头,高频输出的画面,从视觉、听觉、触觉还原了人置身于桂林城市的各种感知。林杉说,第一视角拍摄是一种非常受局限、非常有挑战的方式,比如设备必须用到变形宽银幕镜头才能产生代入感,还要考虑场景间的衔接调度、取景方式和角度等,因此,拍摄的镜头和素材多达10个G。

这部新颖、动感、沉浸式的短片,一下子就抓住了冬奥会运动员、工作人员、志愿者们的眼球。张家口冬奥村运行团队工作人员徐晶晶表示,宣传片《这就是桂林》自播出后,获得了境外公众的热烈反响,在境内外各大社交媒体上广为转发。

在冬奥会上能看到“桂林元素”,这让许多桂林人倍感自豪。到目前为止,《这就是桂林》的点击率已超过10万次、获赞近3万次。

北京冬奥会虽已于2月20日圆满落幕,但其余热仍在持续。在“热雪沸腾”的氛围下,不少桂林人大胆设想:世界级旅游城市,是否也能够在冰雪产业、冰雪运动上做文章?

“旁观者”到“参与者”,桂林冰雪运动之路有多长?

缘有客来山不孤,欸乃一声水波柔。烨烨光华,万物育焉,山水有魂,草木有韵。汉元置始安,沧桑两千年。

乘着奥运会的“冬风”,桂林再度抓住黄金机遇强势输出了一波。在一片赞誉声中,也有人真诚地发问:到什么时候,桂林不仅是作为城市宣传登录冬奥会,而是能够在赛场上见到桂林籍运动员的身影?

的确,在本届冬奥会上,九块金牌书写了中国冰雪的新高度。伴随着“翊跳惊人”的18岁小将苏翊鸣、会当“凌”绝顶的谷爱凌、逐梦四届奥运终圆梦的徐梦桃,还有被央视赞誉为“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的惊艳亮相,越来越多人领略到了冰雪运动的神奇魔力。尽管冬奥会已于20日圆满落幕,但其余热仍在发酵,各地“热雪沸腾”氛围持续浓厚,桂林市也不例外。

在全州天湖滑雪场,大批“追雪人”接二连三地涌入。冬奥会前后,来这里开展冰雪运动的人数更是与日俱增。据桂林天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军介绍,春节期间,雪场接待游客量约1.2万人次,最多的一天接待了2000人,比往年同期增长50%,营业收入约200万元。

杨军说,雪场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华南地区首个高山户外滑雪场。在此之前,桂林本地冰雪运动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经过四年的市场开拓和培育,加上今年冬奥会加持,雪场累计接待了超过20万人次游客。游客以广西区内以及湖南、广东、港澳台地区为主,其中桂林的游客占比最高,占据6成左右。

但要看到的是,桂林市的冰雪运动、冰雪产业起步晚。从另一方面而言,“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正因为起步晚,所以可借鉴的经验多,可发展的空间也大。

桂林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莫智斌则对这个话题有着更专业的见解。他说,“冰雪热”令人欣慰,但也要看到南方在冰雪运动普及与发展中陷入的困境。

在中国人“追冰逐雪”的历程中,曾经有个说法:“冰雪不过山海关”,意思就是雪本是北方地区的常见之物。因此拥有地利的传统冰雪运动五大省区人民顺理成章地成为“雪上骄子”。目前,我国累计参与冰雪运动人口已经达到3.4亿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总目标已经超额完成。但这3.4亿人中,6成来自传统的冰雪运动五大省区,南方地区仅占不到4成。场地、专业人才的缺位,是目前桂林市发展冰雪运动最大的两个桎梏。

首先,南方开展冰雪运动的成本很高。以天湖滑雪场为例,由于冬季全州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有71天,也就是说,每年这里的营业时间仅有两三个月。到了3月气温慢慢上来以后,户外造雪的成本过于高,滑雪场不得不停止对外开放。而冰上运动,桂林市除了几个商场曾经做过游乐为目的的简易冰场外,几乎没有一块专业的冰面。放眼整个广西亦如此,梧州有启迪鸿兴雪立方冰雪世界、玉林有大容山滑雪场、北海有银基冰雪王国,在整个广西,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都处于起步阶段。

其次,由于没有专业训练场地,相关专业人才也很稀缺。目前,桂林市成熟的户外滑雪场地只有全州天湖滑雪场一个。以专业训练的角度看,天湖滑雪场属于初级道,可供业余爱好者滑雪,要开展专业训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桂林市目前也没有学校开设冰雪运动项目的专业。在国内外冰雪运动赛场上,尚未有出色的桂林籍的运动选手。

莫智斌说,这些资源匮乏的现实束缚并非不可挣脱。随着跨界选材行动的启动,桂林市已经着手从其他项目选拔运动员去北方接受冰雪运动的训练。同时,桂林市体育局也会密切观察未来群众对冰雪运动的喜爱程度,依据需求进一步打造户外雪上运动和冰上运动的场地。此外,如果有企业支持冰雪运动,还可以依托企业的财力,打造户外滑雪中级道、开展专业培训等等。一旦发现好苗子就及时输送上去,填补桂林市冰雪运动的空白。

而在冬奥会开幕前,灌阳也展开了一场滑雪场及户外运动基地项目论证会。按照规划,未来几年,灌阳将打造西山瑶族乡滑雪场,并且依托灌平高速和江永高速,修建一条15公里的直通滑雪场的道路。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桂林市将有两个户外滑雪场可供市民和周边地区游客选择。

冰雪产业是否能和桂林山水“美美与共”?

除了在群众冰雪运动和竞技冰雪运动上做文章,冰雪产业跨界融合也可以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Analysys和腾讯联合发布的调查显示,目前南方冰雪运动跨省与出国消费趋势明显。从南方冰雪产业需求看,在冰雪运动与全民健身的战略下,南方人民消费需求升级,体育产业的需求朝着更高端、更优化的方面发展。最直观的是,冬奥会后,冰雪消费迎来了快速增长。冰刀鞋、滑雪头盔、滑雪服、滑雪眼镜等消费同比增长6成以上,网上滑雪门票销售额增长100%以上。《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1》则显示,疫情防控和消费升级倒逼冰雪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加速变迁,82%的消费者有意愿进行短距离冰雪休闲旅游活动。上述这些,足见“冷产业”链条的十足热力。

纵观广西,桂林处于最北部,因而相较其他兄弟城市,有着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地利,如发展“冰雪+旅游”“冰雪+商业”“冰雪+影视”等等。还是以灌阳为例,该县不仅打造西山瑶族乡滑雪场,还计划将冰雪与旅游相结合,扩大产业融合面,如在长达15公里的上山专用道路旁,分批打造赛车基地、攀岩基地、户外徒步滑翔运动及旅游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放大冰雪带动其他产业的“热动能”。

除此之外,“冰雪+商业”的构想,也已经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由于雪在气候宜人的桂林实属难见,因此南方人对雪有着天然的憧憬和向往。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举了个例子,在2022年新年到来之际,园区策划开展了一场摩天轮倒计时跨年活动,为了配合气氛,搞了点人造雪花,引得许多人纷纷前来打卡。南方人对雪的“执念”由此可见一斑。

“冰雪小镇”“冰雪主题乐园”“冰纷世界”……在商场内打造冰主题区域,也是“冰雪+商业”的生动践行。眼下,在全国一线、新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不少都已经打造了冰雪体验区域,这已经成为一种快速发展的全新业态。

以兄弟城市南宁为例,2012年来,该市依托万象城,打造了室内真冰滑冰场、娱雪乐园等,其中真冰滑冰场的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依托这个冰场,南宁承接了各种花样滑冰公开赛、举办“滑冰冬令营”“冰雪趣味派对”等活动,还将此打造成为广西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基地。数据显示,由于“冰雪驱动”,今年商场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近50%,其寒假冬令营的报名人数也同比增长近2倍。娱雪乐园提供冰雪文化相关课程、训练、雪上娱乐等服务,3个月接待客流45万人次。

在一篇《跨界融合视域下:我国南方地区冰雪产业发展困境与突破》的论文中,来自云南师大、昆明学院的专家还提供了一个很有启发的融合思路,即在南方地区冰雪资源匮乏的客观事实下,是否可以转变思路,践行“冰雪+制造”的跨界融合办法。目前,我国的本土冰雪制造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健全,“洋企业”把控着冰雪制造的大部分市场。南方可因地制宜,发展冰雪产业制造,比如滑雪单板、冰岛、VR滑雪模拟体验机等。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10000亿元。在冬奥会的热度逐渐平息后,冰雪产业和冰雪运动能否在桂林得到进一步发展,冰雪运动能否从“爆红”到“长红”,让我们拭目以待。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