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体育场“体育+”助推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自2015年以来,在广西体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广西体育场聚焦体育扶贫,立足职能特点,积极探索拓宽了“体育+”的扶贫新路子,不仅将脱贫攻坚工作一次次推向实处、走深走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加快构建“体育+党建”体系。广西体育场始终把党建与体育扶贫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动党建与体育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体育场党支部多次与留村党支部共建开展“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和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以党建为引领,选派第一书记多次组织留村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将党的三农惠民政策落实到扶贫工作实际之中,不断夯实党建在留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第一书记巧用互联网平台,成立了“留村扶贫工作之路”微信公众号,通过扎实的文字功底,把留村的党建信息、基本情况、帮扶需求、扶贫信息等发布放到公众号上,为党建与体育扶贫工作插上翅膀。
二是大力开展“体育+健康”工程。广西体育场为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利用体育活动具有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特点,激发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多次选派工作队员春节期间与村民过年并组织运动会。运动会主要设置篮球、拔河、象棋三大项目,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届运动会吸引了两千多人参与,篮球队甚至达到了30支,有效营造了团结拼搏的氛围,达到了“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体”实效,为整村脱贫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是积极推进“体育+防溺水”活动。广西体育场利用自身游泳教练员和救生资源,结合贫困户留守儿童无人看管,易发生溺水事故的严峻形势,多次深入留村小学开展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通过“游泳+互动”、“视频+理论”“情景+理论”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相结合,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有效避免了留守儿童溺水事件。广西体育场宣讲团力争把更多防溺水安全教育课带到更多的校园,积极为农村体育防溺水安全宣传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是有效实施“体育+设施”计划。广西体育场着力推进留村文体娱乐基础设施建设,选派第一书记争取了50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项目,为留村修建了5个篮球场及建设配备的体育健身设施。积极引导开展群众广场舞、健身操活动,组织开展篮球、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群众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把留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体育村”。
五是重点实施“体育+产业”方案。广西体育场选派第一书记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合理开发和利用留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留村种植特色产业,重点扶持蜜柚产业发展。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创新产销衔接,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契机,通过体育系统定点采购和社会体育推广,采用线上线下双向拓宽产销对接渠道,成立“藤柚水果专业合作社”,推进“党支部+农户+合作社”发展模式,使蜜柚种植成为了留村一个全新的产业,成为引领留村走向富裕的重要支撑,加速了留村农业转型。
自2015年帮扶结对至今,广西体育场累积开展帮扶活动20多次,下村走访1200多人次,协调各部门投入50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5个,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才支援、消费扶贫等方面给留村全方位支持,将原来道路泥泞、发展落后、无村集体收入的留村,帮扶成卫生整洁、生活配套完善、产业发展迅速的新农村。全村136户贫困户共500名贫困人口于2018年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从零增加至每年7万元。
为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凝心聚力建设壮美广西,齐心协力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倡导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广西体育场将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统领,践行“我为民办实事”,充分发挥“体育+”优势,持续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常态化,为把留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村继续努力。(通讯员:广西体育场 裴芷祯 李泳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