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省市州访谈 黄冈:爬坡过坎 期待花开

“红色”黄冈有着不朽的历史,但相对滞后的发展不容回避,深受经济因素等诸多资源条件制约,加上疫情带来的影响,黄冈市体育事业发展相比我省许多地市要困难许多。

困难不少,但应对困难的办法有更多。

近年来,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在政策推动下,黄冈全面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开展,着力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在2019年的机构改革中,黄冈市是全省市级体育部门保留最完整的机构之一,这种环境有利于我们沉下心、专心致志从事事业的发展,在爬坡过坎的过程中一起期待春暖花开 。”黄冈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余觅说。


多管齐下 全力保障人才培养

“快,这里,传球……”十几余名穿着足球服的小队员,在绿茵下进行着颠球、传球、射门等训练,这是他们每次训练的必修课,孩子们一招一式颇有专业球员的模样。由于近期连降暴雨,黄冈市体育中学整个操场已经被完全浸泡,为了备战预计8月份来临的2020年湖北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黄冈市体育中学作为黄冈代表队的28名青少年球员和3名教练,移师到黄冈体育中心展开赛前的集中训练。去年,他们代表黄冈队在男子乙组14岁组别的比赛中获得了全省第二名,今年的目标就是更进一步。

黄冈市体育中学拥有包括田径、射击、足球、篮球、拳击、跆拳道、散打、武术、网球等运动训练队,是黄冈市唯一一所既从事青少年体育专业训练又同时进行文化教育的普通中学,承担为国家和省体育运动队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和代表该市组队参加国家和全省青少年体育比赛的重要任务,是黄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龙头”。该校副校长汪友安介绍,为了保证梯队源源不断有人才涌入,该校13名在职教练员每周定期有三到四次时间走进以考棚街小学为重点的十所城区小学,开展篮球、足球、跆拳道等众多项目启蒙培训,以便在未来从中挖掘潜质苗子。



深化体教融合方面,黄冈抢先迈出一步。除推出“体育教练员进校园”这一新招外,2019年,黄冈市黄州区思源实验学校还首次开办青少年体育特色班,从初一到初三分年级各设一个体育特色班,以开展举重、篮球、田径、足球、乒乓球等热门项目为主,平时文化课、思想道德教育由中学老师负责,特长生的训练、管理、食宿则由专业教练负责,双方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有了人口与阵地,还需要保障机制的护航。6月12日,黄冈市政府印发了《黄冈市体育竞赛、人才输送奖励办法》和《黄冈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两个规范性文件,当中提出的五大举措好似一套“组合拳”,拳拳打在深化体教融合,培养发展后备人才的核心上。余觅说:“该行动计划通过恢复各县一级业余体校的建制,和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实施精英行动;通过在每个县市重点开展一项优势体育项目,实施强基行动;通过联合教育部门,深入体教融合,扩大选材面,实施固本行动;依托社会俱乐部,通过达到参赛成绩指标后提供经费支持的方式,实施开源行动;通过与教育部门统一配合,送“训”下乡,招收体育好苗子,实施伯乐行动。‘奖励办法’则规定了奖励范围和对象,增强了可操作性,提高了奖励标准,并明确奖励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有利于激励基层体育教练员和优秀体育苗子努力拼搏,发挥最佳实力,进而提升黄冈竞技体育水平。”余觅还表示:“近年来,黄冈竞技体育有所回升,但依然还有个过程,相关文件的印发足以体现政府对体育的重视,为优秀苗子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下一步重点将细化落实,争取让体教融合的成果尽快结出果实。”


“借东风”完善体育设施

红安县似马山体育公园项目是为了缓解该县健身场所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而新建的一项民生工程,该项目总投资1301.5万元,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为红安首个体育主题公园。该公园开工建设已有一个多月,今年12月建成后,将对社会全面开放,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加充分和优质的全民健身服务。

近年来黄冈市加快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尤其是在改善山区县市的群众健身条件,实现全民健身发展均等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对接上级部门政策,结合黄冈实际谋划推进了10个县级体育公园、4个足球公园、10个新全民健身工程、13个乡镇文体中心、50个村(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争取国家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启动麻城市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罗田县全民健身中心、环义水河健身步道、李蟒岩登山步道、塔山湖体育公园以及英山县全民健身馆建设,并改造升级黄州体育馆。一个个体育器材在村庄落地,一座座健身广场在革命老区大山里有了用武之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要求县市要有运动健身中心和文体广场,还应有体育公园和体育中心这样面积更大、功能更多的体育场所。“十四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每个县市都有体育中心,县县都要有大小规模不等的体育公园。”余觅说。如何做到这一点?“借东风”是个办法。黄冈市全市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从第二届运动会开始,该市采用申办制的办法,由各县市区轮流承办,前五届运动会分别由黄冈、黄梅、武穴、浠水、蕲春举办。余觅表示:“这么多年以来,通过市运会的举办,推动大型体育场馆项目落地,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相关难题,现在沿江县市都有体育中心落成,目前第六届举办地罗田已经申办成功。”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黄冈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28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324.2万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覆盖率达到50.06%,测试人数为308.4万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达标率为91.10%;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为94.54%,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为93.50%,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为2.6人。黄冈市级单项体育协会18个,10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体育总会,县级单项体育协会215个,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体育组织覆盖率达100%。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已达到13560名,健身站点5320个。



在谈到“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规划时,余觅表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将围绕实现县县有体育健身中心的建设目标,夯实黄冈体育事业发展基础。其中包括建成罗田县体育中心、麻城市文体中心、红安县体育中心;启动黄冈市体育中心二期、黄冈市区城北健身中心、英山县体育中心、团风县体育中心项目前期工作。”


赛事扶贫 发展体育产业特色为先

2019年5月24日,黄冈市五运会山地自行车赛在蕲春县株林镇举行,近200名参赛选手和数千名当地群众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事。赛道设置在三角山旅游公路沿线,全程12.8公里,选手们穿梭在屏风寨景区、常青山庄、石板岩药旅小镇、许山红竹小镇里。将比赛安排在此,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扶贫。“当时组委会安排所有参与赛事的选手和工作人员都住在当地的农家乐,通过餐饮和住宿消费,增加周边村民的收入。”余觅介绍道。



车轮滚滚,行略村庄;拔河跳绳,扶贫鼓劲;“红色之旅”与体育精神交相辉映……2019年黄冈成功举办了黄冈国际半程马拉松、大别山山地自行车超级联赛、遗爱湖万人迎春健步行等大型体育活动,承办了湖北省“相约小康”运动会等国家和省级的大型体育赛事。黄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发挥体育赛事聚人气的带动效应,大力实施扶贫行动,为黄冈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样注入了强有力的体育力量。近年来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稳步增长,依据 2019年全省体育产业名录库和“四经普”数据统计显示,黄冈市共有480家社体法人单位和1450家个体企业,体育产业总产出为12.57亿元。



发展体育产业,当以特色为先。余觅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利用黄冈山水资源优势,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观光游向运动体验游升级。利用黄冈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别山旅游资源,着力提升“挺进大别山”系列体育品牌赛事,形成以休闲旅游、养生康复和户外运动为主的体育旅游业,实现红色人文、绿色旅游与健身健康的完美结合。推进各类新兴和传统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鼓励发展登山、攀岩、山地车、徒步、龙舟、极限运动、武术等体育项目产业化发展。投资建设一批户外运动基地、营地等户外运动设施,发展户外休闲运动。




文:张诗秋

图:黄冈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王馥

审稿:门天清、刘璐

审核:李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