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体育:赛事搭台 体旅融合 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举办2023湖北宜昌飞盘公开赛的实践与思考

据全国飞盘运动推广委员会数据,全国参与飞盘运动的玩家超过50万人,产业规模近亿万元,飞盘运动日渐成为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健身新选择。8月11日-13日,宜昌首次举办飞盘赛事,赛事由湖北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宜昌市体育局联合主办,宜昌市体育中心承办、宜昌市飞盘协会协办,实现了“安全有序、精彩圆满”的办赛目标。赛事共吸引了来自重庆、成都、南昌、郑州、昆明、长沙、武汉等全国各地16支代表队。


赛事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要做法

(一)精心筹备稳水平,塑造“特色赛事”。

省运会的成功承办,让宜昌举办大型赛事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考验和提升。举办飞盘赛事,是对宜昌办赛能力的再次检验。赛事对标国内最高水准,执行《全国飞盘运动竞赛规则(试行)》,使用世界飞盘联合会认证的器材器械,选用天然草坪作为主赛场。邀请执裁经验丰富的国家级裁判员,出任技术代表兼总裁判长。争取总裁判长提前进驻,现场指导赛场布置。充分发动宜昌市飞盘协会力量,共同抓好参赛队伍发动、报名和审核工作。联合宜昌团市委,招募30名志愿者,组织完成了赛程通报、选手检录、技术统计等工作。通过周密部署、精准预判,以高标准的赛事保障、高规格的比赛场地、高水平的执裁团队,力争办成宜昌新兴运动赛事样本,力求保持宜昌高水平办赛水准。


(二)体旅融合抓氛围,营造“美好赛事”。

据统计,运动员平均年龄22岁,最小仅19岁,女运动员占比超过40%。这是宜昌举办的成人群众类赛事中,最为年轻的一类群体。迎合青年不羁的个性和潮酷的审美特点,精心设计了主视觉表达系统,在主背景、龙门架、打卡点、标语、旗帜、A板中植入宜昌城市Slgon以及宜昌文旅IP形象,定制宜昌文旅IP队名牌、飞盘、奖杯、参赛包等,设置文创产品专区,为运动员们留下“体育+旅游”的美好体验。赛中尊重规则,让运动员们遇到纠纷,首先友好协商解决。运动员顽强拼搏、矢志奋进,绿茵场上诠释着“盘不落地 永不放弃”的飞盘精神。赛场“氛围值”拉满,场外“Hat”声一浪高过一浪,不仅运动员,还有观众,都收获了美好回忆,真正实现了一座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三)多方联动强保障,打造“平安赛事”。

在竞赛日程安排上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源头管控中暑、热射病发生几率。会同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裁判员、运动员入驻宾馆进行食品安全检查。联系市急救中心,调度医疗救护车2台、医护人员4名,并开展“防控运动风险”普及讲座。组织40名安保人员保障比赛、观赛秩序。协调城市管理部门,调度雾炮车进行循环喷淋雾化,对赛场进行降温。设置遮阳区、降温区、补给点、休息室等区域,配足藿香正气水、运动冷冻喷雾等防暑物资,累计提供功能饮料、矿泉水200件,以及1000斤食用冰、500斤工业冰,全力为运动员创造舒适舒心的参赛环境。


二、赛事亮点

(一)创新探路当先锋。

经过多年赓续发展,宜昌全民健身成果丰硕,涌现了龙舟、漂流、马拉松等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传统体育项目蓬勃发展,新兴运动悄然兴起,其中以飞盘发展最为迅速,群众基础最为广泛,亟需发展呼声最高。宜昌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勇于创新探索,推动“潮运动”向“常运动”发展。宜昌市体育局高度重视,专题研究赛事总体方案,主要领导始终一线调度、实地督导,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口部门支持指导,组织向全国飞盘赛事学习取经。承办单位宜昌市体育中心全员上阵,成立七个工作专班,责任明确、点位到人、措施有力,以读表冲刺的状态投入到运转保障工作中来。


(二)赛事培育开新局。

开展赛事专场旅游推介,推荐网红打卡点、宜昌小吃和“必睡”高颜值民宿,统筹设计青年喜爱的旅游路线,想方设法延长“飞盘迷”停留时间。赛事的成功举办,掌握了青年群体的运动偏好、购物消费规律、旅游出行规律以及社媒使用偏好,积累了新兴运动办赛经验,是一次聚焦“年轻力”,顺应新玩法的有益尝试。通过调研发现,青年们偏爱“轻器材、重体验、高社交、低门槛”的新运动,喜欢的美食是小龙虾、凉虾,出游率较高的景区是朝天吼漂流、三峡大瀑布,最常用的社交软件是小红书。


(三)城市推介引流量。

赛前推出队员招募、剧透、倒计时等活动,赛中策划“周末去哪嗨?你围观了吗?”等宣传热点,赛后以“热爱永不落幕!”为题进行回顾,持续形成宣传热度。人民号、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白龙岗纪事、宜昌国际传播中心、宜昌发布、三峡融媒体中心等持续报道赛事,提升城市曝光率。借助社媒流量优势,实时直播吸引线上观众。宜昌市体育局建立媒体资源库,首次实现赛事图片直播,阅读和下载量近1.5万人次。运动员实时取图发小红书,评价宜昌“泰酷辣”、“真草飞盘太爽了”等。


三、发展新兴运动的对策建议

(一)引进项目还需进一步增多。

当前宜昌正在建设青年之城,打造活力宜昌,除了飞盘,还可加快培育攀岩、橄榄球、滑板等项目,一方面持续为青年营造时尚的生活空间和运动场所,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一方面拓展群众体育运动边界,使其与传统项目互为补充,增添全民健身新动力。


(二)发展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

围绕“组织在哪儿”“如何健身”等问题,进一步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如成立体育社会组织,解决参与的组织归属问题,助力新兴运动规范发展;通过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场地类型多元化,打造新兴运动项目和运动载体;实行全民健身赛事奖补政策,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以赛引人,推动形成多类分层、安全有序的赛事体系。

(三)体旅融合还需进一步推进。

为一项运动赴一座城,正成为青年出行新选择。宜昌旅游底蕴深厚,体育元素与旅游资源结合空间广阔,要抓住因赛汇聚的契机,尤其是借助重大赛事节会,深度推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让“跟着赛事游宜昌”成为优选项,充分激发体旅融合消费动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