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体育:体育文化除了赛龙舟,古人过端午节还玩什么运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古代人都玩什么运动呢?赛龙舟当然是少不了的啦!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性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今年,在我们屈原故里湖北秭归,正在举行2023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感兴趣的朋友们记得关注我们的微信号,跟着小编一起看比赛。


古人们不像我们现在打开电视就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体育比赛,走出家门就有15分钟健身圈,手机上还有各种健身软件,怎一个“爽”字了得!

但是古人们也有大智慧,他们脑洞大开,设计了不少符合当时地域人文特色的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体育文化遗产。

走,跟着小编去看看。

吃粉团、射粽子


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得食之。

原来粉团和粽子不仅是用来吃的,还是可以用来玩的,家里的“神兽们”是不是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

斗百草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斗草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武斗"与"文斗"两种:

"武斗"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

看来,想玩好斗草游戏,小朋友们,还得认真学好语文和自然学科呢!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可以追溯到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祭祀活动。有“南竞渡、北射柳”之说。

据说,到金人统治时期,射柳活动已成为端午节的一项习俗了。射柳刚开始是与祭祀求雨联系在一起,后来便转变为一项纯粹的节日娱乐活动。作为体育娱乐活动,自然是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的,金人射柳的奖惩措施很是特别:凡是射柳射不中的失败者,必须要脱掉衣服,对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古代的裸奔惩罚。

射柳活动作为端午节期间的重要节俗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皇帝也留下过参加射柳的一些记录。清朝后期,端午射柳活动迅速衰落。从清末到民国以后,射柳活动渐渐被人们遗忘……

打马球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指的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发明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

马球盛行于唐宋元三代,至清代始湮没,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目前世界上对于马球的起源尚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以我国文献为史料记载的,我国马球运动应该属于本土运动并非外传而来。2008年6月7日,马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盛行于端午节的体育运动,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