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届青少年体育大会经验交流 枝江:多方联动,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

编者按

2023年3月8日至10日,首届湖北省青少年体育大会在枝江举行。湖北体育官微编发部分大会交流发言,以期凝聚智慧、形成合力,把荆楚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走深体教融合、走实“61530”行动的具体思路和工作举措,共同探索湖北体教融合和体校建设发展特色之路。

凝心聚力  多方联动  探索枝江体教融合新路径

健全“三个机制” 全力夯实体教融合基础


一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出台《枝江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暂行办法》,已命名16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现有教练员7名,经过评估优选,挂牌成立市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拳击分校等6所分校,将分校24名教练员、传校72名体育老师纳入体校统一管理,形成体校+分校+传校+俱乐部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健全综合保障机制。投入3亿元建成全省一流的体育中心,新建枝江一中、马店中学2个室内综合馆,全市可用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出台《枝江市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竞技体育经费管理补贴办法》《枝江市体育社会团体发展星级创建活动考评细则》,每年预算30万元用于鼓励社会组织举办赛事活动;每年预算64万元,用于扶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少儿体校分校发展。

三是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出台《枝江市体育争光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枝江体育教师和体校教练员的积极性,从在训和输送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级别名次以及教练员培养、输送等方面做了明确的奖励规定。累计对各类参赛获奖和向上输送的运动员、教练员给予奖励94万元。


突出“三个坚持” 全力打造体教融合特色


一是坚持理念共融。

坚持“健康第一”“体育育人”教育理念,确定学校体育核心地位的发展理念,坚持体教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体育知识、强身健体、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在实现学校体育自身价值的同时实现竞技体育价值。积极探索创新“1+1+N”体育教学和课后服务“枝江模式”,全力保障在校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以上,让每个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全市23所小学一周共增加体育课601节。按照《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全面开展中小学生体育健康监测活动,全市学生体质合格率为97.89%、优良率为56.44%,近视抽样筛查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45.07%。

二是坚持特色共创。

巩固“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出台《枝江市中小学校体育美育“一校一品”工作实施方案》,将大课间活动、课后服务作为开展“一校一品”的重要载体,在形式、内容上下足功夫,提高体育教学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全市37所中小学校围绕足球、田径、拳击、羽毛球、乒乓球、花样跳绳等特色项目,扎实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工作,共组建足球、篮球、排球、轮滑、舞蹈、棋类等校内体育社团110个。


三是坚持赛事共办。

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制定阳光体育青少年竞赛计划,分别组织实施各级各项赛事活动。每年春季组织各学校举办综合运动会和体育节;每年秋季组织学校运动队参加全市综合性运动会等赛事。2022年,合并举办全市第十六届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和阳光体育青少年系列赛7场,参与人数2700人,其中8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标准,38人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等级标准,24人打破枝江市中小学生田径纪录。

用好“三种形式” 全力丰富体教融合形式

一是常态化开展校园赛事。建立“一体化”校际体育赛事机制,以“学校、班级、体育社团”为支撑点,全面开展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形成“班班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颁奖”的浓厚氛围。常态化开展体校分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之间的校际交流赛,引领全市中小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蓬勃发展。


二是高质量承接品牌赛事。先后承办省十六运会青少年体育类男子足球U14组比赛和拳击比赛、省青少年拳击、田径、羽毛球、空手道、帆船等锦标赛,以及宜昌市阳光体育青少年羽毛球、田径等赛事10余场;主办本级青少年赛事活动40余场,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人人关注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浓厚氛围。


三是高标准培养精英人才。每学期组织少儿体校和分校教练员到各中小学校进行选材,以体校和分校为主阵地设立田径、拳击、足球、羽毛球、篮球、轮滑等8个训练基地开展集中训练,在训运动员510人。近三年,累计2名枝江籍运动员入选中国男足国奥队、1名入选中国男足国少队;5名运动员入选省专业队,24名运动员入选省集训队。组队参加宜昌市六运会,获得金牌总数第二名、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组队代表宜昌参加省十六运会足球、拳击、攀岩、滑板4个单项比赛,获得21金9银11铜,创历史最好成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