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在郑大体院揭牌

  1月9日,河南省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表现与康复中心在学院教学楼北广场揭牌。省教育厅总督学李金川、省体育局副局长黄家明、郑大体院党委书记张绍通、院长杨国安,深圳好家庭集团副总裁张佳兴等出席仪式。

  据悉,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规划建设,整合TopSupport国际顶级运动保障服务团队及全套国际前沿数字化体能训练与康复方案建设而成,是国内最先进的运动康复中心之一。总使用面积约2720平方米,共分为三层。包含力量训练区、综合力量训练区、专项力量训练区、功能性训练区、能量系统发展区、Keiser M3功率单车室、运动科学实验室、运动康复训练室、治疗室、室内跑道等标准化体能与康复训练区域;同时设有会议室、VIP治疗室、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休闲区、淋浴室等训练辅助设施,为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提供便捷舒适的环境。未来将为河南的竞技体育提供完善的运动功能测试、专项运动表现训练、运动损伤防护、运动生理生化监控、运动康复保障等;为全民健身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同时借助郑大体院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专业人才,共同助力河南体育事业开创新辉煌。

  更新理念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

  “你扣球时动作不规范,肌肉发力点不对,这才造成了你的肩袖部位的伤病。”河南省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主任崔新东一边比划着手势,一边给接受伤病检查的河南女排队员做着形象生动的讲解。

  崔新东介绍,很多运动员出现伤病是有先兆的,或是因为训练方法不得当,或是因为自身肌肉能力不够,无法支撑其以正确的姿势完成动作进而导致动作变形引发伤病。这是很严重的,很多运动员因为伤病提前结束了运动生涯。康复训练是用训练来治疗伤病,伤病是“练好的”,而不是“治好的”。以往我们都是通过针灸、理疗、药物等方式治疗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伤病是没有了,这样做问题就是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很容易旧病复发。

  崔新东说,像这位肩袖部位有伤病的女排队员,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气阻训练设备等设施对其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以达到“练”好其伤病的目的。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通过中心其他的先进设备对运动员的动作模式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缺陷、容易导致损伤的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纠正,达到治“未伤”的目的。

  张绍通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坚持大健康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这是理念的更新。

  服务全民健身惠及人民群众

  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是33.9%,约4.6亿。到2035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到45%以上。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约20%的人会经历伤痛。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更是十分普遍。对于运动损伤,运动康复是唯一主动康复治疗的手段。

  国家老龄办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占总人口比例的20%。50岁以上存在症状的膝关节骨关节病男性发病率35%,女性高达74%。运动康复是老年慢性病、骨科术后康复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生率高达20%,弯度10-20°为脊柱侧凸的最常见弯度,约占所有患者的90%。对于轻度中度脊柱侧弯患者来说,除运动康复外,还没有其他科学有效的矫正手段。

  据了解,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不仅在竞技体育方面为河南的专业运动队竞赛训练提供全方位、高层次医务保障,同时也为全民健身服务,为广大青少年、健身爱好者、老年人群体提供全生命周期覆盖的运动康复和健康管理服务,使得先进的设施、先进的理念惠及人民群众。

  “校企合作”模式助推专业人才培养

  河南是人口大省、体育大省、教育大省,无论是对全民健康的运动干预,还是对于竞技体育的医疗保障,无论是对普通人群亚健康和老年慢性病的运动康复,还是对2000余万青少年学生的科学运动和健康成长,都需要高水平、专业化的运动康复领域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此次学院与企业合作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投入运营,正是学院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学科链、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逐步完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平台,助推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实践。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