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动取得成效

 

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近年来,福建省体育局联合省农业厅开展“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动,围绕“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运用“体育+”理念,以“村跑、村运、村游、村宴”为载体,融合当地文化,打造国内首个全面面向农村的全民健身新平台。目前,活动已举办21站,吸引了21个乡镇300余个行政村参与,参加活动的人数超过3万人次。在将全民健身活动辐射到农村的同时,也为乡镇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国家体育总局将在全国推广这一做法。

一、   以人为本,把健身服务送到乡村

“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动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为群众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条件,吸引群众参与到运动健身中来,培养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

(一)开展农民趣味运动会。结合农民日常生活、传统节日、乡村山水设定比赛项目,从形式和项目设置上反映农民的生产、生活特色,打造农民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举办了包括挖冬笋、挑谷子接力、摘玉米棒等比赛、土堡村越野跑、传统竹木弓箭射艺体验赛等项目的趣味运动会,既有竞技性,又“乡土味”十足;根据农稻开镰仪式,推出60米插秧、40米挑粮食、抢收抢种等活动,将传统农耕方式赋予趣味性;结合当地的机耕路、土路、村道、宋元古道、原始次森林、古村落等,打造全民健身村跑活动。

(二)组织小型讲座。借助活动期间浓郁的体育健身氛围,邀请专业人士在设有健身路径器材的公园或小区内开展小型讲座,示范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健身路径器材,具体分析器材的健身功效,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

(三)赠送健身器材。通过前期举办趣味体育比赛考察当地居民体育运动发展情况,落实当地村庄在体育器材与设施方面的基本需求,举行健身器材捐赠仪式,向驻点村当地居民捐赠软式飞镖、篮球、毽球以及健身路径器材等。

二、创新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整合优质资源,关注文化传承活动立足乡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全民健身与自然文化完美结合。福鼎站的农耕开镰节、永春站的白鹤拳、穆阳站的水蜜桃、管前站的金柑、连江站的重阳登高、大田站的竹林百家宴、建瓯挑幡、泰宁擂茶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动的主角,实现体育和文化的有机结合。

(二)举办特色活动,打造文化名片通过美丽乡村越野跑(村跑)、农民趣味体育运动会(村运)、农家乐旅游观光(村游)、下乡品尝特色美食(村宴)为载体的一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搭建起城乡互动、民间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副产品展示推介的平台,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创新体育与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三)挖掘乡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迈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渠道。“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动结合举办地的旅游、文化、产业等资源推出的特色活动,产生产业聚合效力,引导乡村最美旅游,带动体育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三、延伸内涵,树立农村文明新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通过三年持续不断地开展活动,“全民健身百村行”已经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全民健身百村行”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与思想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各类主题文体活动以各村民小组为单位选拔选手参赛,利用黑板报、图片展的形式,与本村的发展方针、目标和村民健身知识相结合,在活动中实现健身教育、村情教育。

(二)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在体育活动中,村干部既当领队又当教练,甚至披挂上阵,村民们也从麻将、扑克一族加入体育运动行列。活动的举办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畅通干群沟通渠道,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三)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动的推动,现大多数村庄都组建了太平鼓队、腰鼓队、秧歌队、农民运动协会等各类文化活动团体,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尤其在农闲和节假日,有组织地开展趣味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和广场舞等比赛,有力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