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体教融合“双向奔赴”,以体树人“育”见未来

滁州市资源下沉激活校园体育“一池春水”,教体牵手增强竞技体育动能

“体教融合”结硕果

速度轮滑、软式棒垒球等体育项目走进校园,成为课后服务的特色亮点;周末时间,校园体育比赛火热上演。

与蓬勃发展的校园体育相比,滁州竞技体育更是交出了一份“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亮丽答卷:省十五运金牌跃居全省第二,累计培养输送千余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获得世界冠军12人次、亚洲冠军33人次、全国冠军130余人次。


2024年第十届世界青年(U18)女子手球锦标赛在滁圆满落幕

校园体育、竞技体育“双线开花”、竞相发展,秘诀何在?近期,记者深入市教体部门、体校以及多所中小学进行探访挖掘。

资源下沉 校园体育活力迸发

身着球服,手持球棒,瞄准后用力一击,黄色小球旋即飞入球网……下午5点,正值课后服务时间,滁州市银山路小学操场上成为欢乐的海洋,各类体育运动竞相开展,然而最抢眼的当属软式棒垒球队的队员们。


滁州市首届小学生软式棒垒球联赛在滁州市银山路小学圆满完赛

“省内开展软式棒垒球运动项目的学校并不多,这项运动之所以能走进我们学校,多亏了市、区两级教体部门的大力支持。”银山路小学负责人俞成告诉记者,“体教融合”倡导优质体育资源下沉,学校抓住机会积极申请,于去年4月组建了软式棒垒球队,目前已发展壮大成大、中、小3支球队,由专业教练执教,训练和外出比赛等费用均由学校和上级教体部门承担。

“我喜欢这个运动项目,感觉很酷,而且比赛规则非常有趣,对临场应变能力要求高,很有挑战性。”银山路小学六年级学生刘馨阳说,他练习软式棒垒球一年多了,实现了学习、运动“两不误”“双丰收”。


琅琊区中小学生第二届速度轮滑比赛在滁州市西涧小学举行

上午10点,滁州市西涧小学轮滑场,在国家冰雪运动队退役运动员王金旭的指挥下,速度轮滑队的队员们从场地上疾驰而过,动作潇洒自如。

“队员小的11岁,大的17岁,大多队员是西涧小学的学生或是从西涧小学毕业的,我们正在全力备战明年的省十六运。”王金旭说,3年前他来到西涧小学,早已跟这支队伍融在一起。

“政府投资560万元在我们学校建成具有国际标准的轮滑场,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带来机遇,不仅轮滑运动在全校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而且还锻造出了一支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佳绩的轮滑队,让更多的孩子找到了人生出彩的机会。”西涧小学校长施承宝深有感触地说。


滁州市校园手球运动蓬勃发展

每到课后服务时间,明光市逸夫小学校园内便热闹起来,篮球、足球、手球等12项体育运动同时开展。“学校的专业教练不够用,我们就从外面请,很多单项体育协会的会长都成了学校的体育老师。”校长刘安品说,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也是激发校园体育活力的有效方式。


2025年滁州市青少年校园手球联赛比赛现场

这段时间的每个周末,明光、来安、全椒的体育馆内呐喊声、加油声、欢呼声交响成曲,历时3个月、近百支中小学手球队参与角逐的全市青少年校园手球联赛正在火热进行。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全市各地学校开动脑筋,结合学校实际创编出特色“体育操”,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在“大课间”上真正“动”起来。


滁州市琅琊路小学的“凤阳花鼓课间操”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后,滁州市积极探索实践,开足上好体育课,为学校建设一流体育场馆、增添新式体育器材,鼓励学校引进专业人才,汇聚成强大合力,推动校园体育蓬勃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更多孩子在校园锻炼了身体、找到了兴趣、激发了潜能。体质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青少年体质逐年增强。

教体牵手 竞技体育动能强劲

2月11日上午,跳台上的一跃,让亚洲看见了17岁的滑雪运动员冯俊熙。回溯冯俊熙与体育的结缘,滁州市体育职业学校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队选手冯俊熙(右)在比赛中

12年前,冯俊熙还是滁州市解放幼儿园中班的一名学生,是滁州市体校教练狄伟把她从百余名小朋友中选出,带她走上了体育之路。


冯俊熙(中)和队友庆祝胜利

“俊熙自幼胆子小,在滁州体校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潜力也得到了挖掘。孩子今天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体校对她的培养。”冯俊熙的妈妈胡庆萍坦言。

而在狄伟看来,“当年要不是解放幼儿园大门敞开,我根本没有机会发现俊熙这个好苗子,所以得感谢幼儿园对我们体校招生工作的支持”。

正如狄伟所言,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是体校招生的“大本营”。孙来苗、刘晓妹、李瑶、牛春格……这一个个在国内国际大赛中屡获佳绩、为家乡滁州增光添彩的体育名人,都是滁州市“体教融合”结出的硕果。


滁州市体校体操队日常训练


滁州手球女队队员日常训练

在滁州,“体教融合”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最初的教育局、体育局联合发文要求各校支持体校招生,到携手打造体育特色学校,再到共建体育项目队,“体教融合”越来越紧密。如今,很多学校发现体育苗子便主动向体校输送,而体校也常常派教练员深入学校指导训练,双方成了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好伙伴”“合伙人”。

安徽省男子体操二队长期驻训在滁州体校,为满足孩子们的教育需求,滁州市银山路小学广开大门,每天上午安排这些小体操队员到相应的班级中学习文化课知识,下午回到体校训练。而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习,滁州体校女子体操队则推迟训练时间,等孩子们下午放学后再训练。


滁州市体校为省队、国家队输送一批优秀后备体育人才


滁州体操小花操天琪(左三)助力中国队拿下2024亚洲青年体操锦标赛团体冠军

手球“体教融合”更是典范。早在2007年,为了推动全市手球梯队建设,当时的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就联手在全市20所小学设立小手球特色学校,此后每年都举办全市“小手球”特色学校比赛,至今从未间断。后来,“小手球”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并在全市组建起中学生手球队,一些地方还把手球运动布点到幼儿园。

在各方合力推动下,近年来,滁州校园手球运动蓬勃发展,一支支校园手球队在省级比赛、国家级比赛中摘金夺银,有的还走出国门,登上了亚洲甚至世界手球比赛舞台,锻造出一批批优秀手球运动苗子,为滁州市手球队输送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滁州市逸夫小学被授予“安徽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


滁州市逸夫小学常态化举办校园手球联赛


一支支校园手球队在国家省市比赛中摘金夺银

“体操、手球等项目在省运会上屡创佳绩,为省队、国家队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后备体育人才,之所以能取得优异成绩,这与蓬勃发展的校园体育不无关系,说到底就得益于‘体教融合’的深度推进。”滁州体校校长姜基斌高兴地说,如今体校也走出了发展新路径,除了培养输送竞技体育人才,学校还注重文化课建设,这些年通过高校“对口招生”政策,一批体校学生考入了大学。

站在新的起点上,滁州“教体融合”如何“一路繁花”,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滁州市教体局已经作了深入的思考布局。“下一步将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上发力,完善市、县、校三级体育赛事体系,每个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不少于2个项目的校内联赛,推动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滁州市教体局局长付俊表示,完善体育赛事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将加强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运动项目传统特色学校创建,建立奖补机制,形成优秀运动员定向输送、梯队培养的“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体教融合”结出更多硕果,为体育强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