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努力提升群众身边的高品质公共体育服务
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秉持“让体育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理念,通过优化“家门口”的设施供给、保障“开放型”的学校资源、提升“品质化”的配套服务,努力满足群众对运动健身的需求,着力打造公共体育服务的“江北样板”“江北品牌”。
一、深化融合布局,优化“家门口”的设施供给
做到规划设计与项目建设“同频共振”,体育设施布局日趋合理,10分钟健身圈基本成型。2018年省、市体育进公园现场会相继在江北区召开,相关工作获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市体育局高度评价。一是体育+公园绿地。投资4亿元建成滨江休闲体育公园,包括7片全场篮球场、4片气排球球场,2片笼式足球场、1片门球场、1片地掷球场,以及极限运动区、儿童游乐区以及健身步道等,是公园+体育的典范工程。此外,双古渡体育公园、慈城云鹭湾公园、洪塘体育文化公园、机场北路斜坡体育公园、湾头E体育公园等均相继建成。同时,积极谋划建设梅竹路体育公园等一批“公园+体育”项目。二是体育+山水资源。建成全长80公里的“北山休闲游步道”,全长36公里的姚江干提绿道,以及全长27公里五湖片骑行道,将体育融入历史人文和青山绿水,增加了市民都市休闲的好去处。在慈城云湖建设高标准山地自行车公园,积极谋划引入国家级、省级山地自行车赛事,与民宿、亲子游乐等相结合,打造休闲健身基地。依托姚江,积极发展水上运动,打造水上运动休闲基地,建成水上运动主题公园,成为市区共建体育项目的优质模板。三是体育+城建开发。积极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合理规划建设市民锻炼场所。在孔浦街道大庆北路拆迁地块,因地制宜,建设了孔浦足球中心,笼式足球场4个,篮球场1片,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旧样貌;在甬江街道梅竹路建设11人制标准足球场;在中马街道槐树路拆迁储备地块,成功引进品牌企业上海洛合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全市首家“洛克体育公园”,内设有篮球场3片,笼式足球场、橄榄球场2片,成为时尚体育新地标。完善新建小区体育设施供给,按照甬政办发(2018)117号文件,打造14个小区健身驿站,投用场地近5000平方米。
二、完善管理机制,保障“开放型”的学校资源
大力探索校内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新机制,全区30所中小学体育场地全部对市民开放,日均健身人群达到5000人以上,实现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得到周边居民的广泛好评。一是突出顶层设计引领。制定《江北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学校体育资源开放的责任主体、开放模式、操作程序等。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所致日常运转和设施设备维护经费,同时,与保险公司合作,每年安排6万元为全体进校园锻炼的人员购买公众责任险。将学校体育资源开放情况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指标,每年对学校体育资源开放进行专项督查2次,并不定期组织开展学校体育资源开放情况暗访,并做内部交流通报,有效督促学校落实开放责任。二是深化运营模式创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引入足球、羽毛球、轮滑等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作为专业第三方,负责学校室内体育馆和足球场在放学期间或节假日运营,并开设相应特色体育课程,减轻学校管理压力,弥补专业管理力量不足的缺陷。建立成本补偿机制,实行无偿使用和低偿使用相结合的办法,对塑胶跑道等维护成本较低的室外体育设施实行免费开放;对篮球馆、笼式足球场等体育设施,收取较低费用(如羽毛球150元13次,半场篮球场包场3小时250),用以人力成本支出和设施的维护更新,保障学校体育资源开放长期可行。三是优化防控体系建设。活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学校智慧校园系统,专门添置闸机摄像头和终端软件,实现市民无卡化“刷脸”进校认证,并逐步实现“刷脸”系统接入公安人脸识别系统,在有效破解市民卡供不应求、忘带、遗失、人卡不符等问题的同时,创造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对校内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实施安全风险分类管理,在教学区增加隔离和监控系统等实施必要管控,校外则与周边社区、街道以及公安等部门共同制定风险防控实施方案和突发事故紧急处预案,加强开放时段的治安巡逻,确保校园及周边安全保卫工作落实到位。
三、坚定公共属性,提升“品质化”的配套服务
着力丰富多种类型的体育及配套服务供给,并通过开源管理,进一步推进体育场馆为全龄层提供高品质服务。一是以需求为导向优化项目配置。与高品质慢生活需求相结合,在滨江体育公园、姚江干提生态绿道、云湖片区骑行道等配建慢行、慢跑和慢骑等“三慢”绿道;针对市民对羽毛球热爱,市奥体中心在原33片羽毛球场地基础上增设近20片;与时尚生活相结合,丰富极限运动项目,如投资400余万元,打造全国首个SBSX滑板中心,成功举办2019全国U系列青少年滑板巡回赛,同时在区全民健身中心、水上主题公园等设置滑板、小轮车等极限运动区;在湾头水域引入皮划艇、桨板等项目,提供水上运动体验;市奥体中心、区全民健身中心等设置免费大型儿童游乐设施,供低龄人群休闲运动。在建成项目开放利用上,主动配合差异化需求,如滨江体育公园设立青少年专属篮球区,并有一片足球场每周两晚专门面向青少年开放;机场北路斜坡网球公园早上6点开放,方便老年网球爱好者早锻炼等。二是以便民为宗旨完善服务设施。着力优化场馆预订、进出交通和场馆内近端综合服务供给。市奥体中心、区全民健身中心、洛克运动中心、甬江运动馆、机场北路斜坡网球公园均开发各自APP,提供查询、场地预定等服务,市奥体中心、区全民健身中心纳入“体育宁波”数字平台,其中,区全民健身中心投入1000万元开发集运动商业于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更优化;市奥体中心、区全民健身中心、市智力运动基地、滨江体育公园等配备停车缴费自助系统,机场北路网球公园安装了刷卡自动门禁系统。市奥体中心、区全民健身中心设有母婴室、专用电梯、自助休闲区和共享站点,配置自助售卖机、AED除颤仪;市奥体中心引入迪卡侬运动超市;区全民健身中心、洛克运动中心提供运动装备售卖、免费自助寄存、洗澡冲淋等服务,滨江体育公园除配置自助售卖机外,还提供直饮水服务。三是以社会力量为依托提升管理能级。通过PPP模式引入国内最大的跨区域运营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专业机构——中体产业集团负责江北区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将中心打造为全国首家集运动休闲、购物娱乐、活动赛事、商务教育于一体的体育文化城市综合体,入选“2018年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引入全国民营场馆经营管理巨头——洛克体育,建成并运营宁波首家洛克运动中心。在引进异地品牌管理团队的同时,借力本地专业团队,如委托市小球中心、市自行车协会、区足球协会,管理机场北路斜坡网球公园、山地自行车公园、区足球活动中心、滨江体育公园等,提升场址运营专业化水平。此外,积极推广“体育管家”模式,拓宽基层体育活动专人负责、设施专人看管,实现健身路径、篮球场等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