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探索体育设施建设新路径 破解“全民健身去哪儿”难题

  近年来,宁波市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围绕“让体育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目标,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先行先试,合理利用小区配建、公园绿地、闲置用地等,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种类多样的全民体育健身设施网络,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丰富的体育健身需求。确保“十三五”末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平方米。主要做法是:
  一、多向发力,确立全民健身“硬指标”
  一是顶层设计给力。将全民健身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台《宁波市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将群众身边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作为“民生无小事”的重要抓手,实现体育设施项目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同时,各区县(市)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如宁海县出台全国首个县域体育产业五年规划,将“+体育”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建设、美丽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等,打造“运动休闲之城”;又如余姚市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和《余姚市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管理实施办法》等。
  二是民生专项推力。积极响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将群众体育项目列入省、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制定专项、落实专款、压实专责,确保项目高效推进。2018年,该市38个新建项目和100个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列入省民生实事工程;22个新建乡镇全民健身中心、村级(社区)全民健身广场和体育休闲公园,列入市民生实事工程。截至9月底,体育民生实事项目共投入资金1.1亿元,建设群众身边健身设施面积达12.3万平方米。
  三是部门协同合力。针对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建设涉及部门多、环节多的特点,建立体育、规划、住建等多部门联动和设计、施工、管理全流程协同机制,合力推进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建设。如该市江北区在对辖区公园、绿地以及闲置用地系统排摸的基础上,提出体育资源融入方案,率先在规划地块文本中明确体育设施规划要求。又如,宁海县将体育部门纳入县规划委员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城镇建设、美丽乡村等规划综合评审,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多式并举,探索设施配建“新模式”
  一是“小区+体育”配建。根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居住区及小区内配套体育设施的指标,以人均室内体育建筑面积0.10—0.26 ㎡为依据,按照110㎡/户、2.6人/户计算,5万平方米小区需配建118—307平方米的室内体育设施建筑面积。据此,在全国首次明确新建小区按规模配套室内体育设施5‰的建设指标,相较全国各地普遍遵循的人均建设指标,科学性、可操作性更强。如,在宁海县试点开展新建居住项目按比例配套室内体育设施,体育部门参与西店嘉景花园、得力颐园、荣安凤凰城二期等3个新建楼盘项目的规划设计、论证以及验收,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实现了与主体工程同步投入使用。
  二是“公园+体育”配建。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专类公园包括体育公园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有关绿地指标65%-70%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明确新建改建公园绿地按项目占地面积不低于5%配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这项硬性指标,实现群众就近健身,提升锻炼体验感。以今年 9月投入使用的江北滨江体育休闲公园为例,该项目投资4亿元,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其中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面积1.68万平方米,占12%,建有7片标准篮球场、4片气排球场,2片笼式足球场、1片门球场、1片地掷球场,以及极限运动区、儿童游乐区和健身步道等,充分满足了周边群众就近健身的需求。
  三是“街道社区+体育”配建。根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在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设置室内建筑面积为2050-2900平方米,人口规模1000-3000人设置室内建筑面积为170-280平方米。为解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谁去建、谁去管”问题,明确街道、社区两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求街道(镇)级体育综合场馆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社区级体育场馆建筑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如,北仑区白峰盛威体育馆属街道级体育综合场馆,场馆面积4740平方米,设有篮球馆、排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和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体育健身房等20余个功能室,可容纳2000余人观看体育赛事和大型文艺演出。海曙区高桥镇芦港村村级健身房,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共设6类147项健身器材,充分满足了村民健身需求,目前注册会员达2000余人。
  三、多元投入,推动资源要素“大整合”
  一是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体育场馆、体育旅游景点、运动休闲基地、步道营地等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实现体育事业发展投入渠道多元化,营造“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如,江北区通过与全国著名体育行业龙头——中体产业集团合作,投入8.9亿元(其中江北区出资1亿元),共建国内首个“体育+商业”综合体中体Sport城,占地面积143亩,下设全民健身中心、开放式全民体育公园,囊括标准恒温游泳池、健身俱乐部、标准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极限运动区等功能场地。又如,海曙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改造闲置厂房开展体育场馆建设,引入宁波宇航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盘活一处闲置土地,投入300万元建设运营天一羽毛球旗舰中心,面积6000平方米,设有21个标准羽毛球场地、5个兵乓球场地。
  二是深挖“金边银角”地带。该市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充分利用废旧厂房、违章建筑拆后地块,通过边角绿化带铺设、拓展高架桥下空间等方式,新辟各类临时体育场地29处,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鄞州区长丰洛克体育公园,利用原长丰工业拆迁储备地块约4800平方米,建设了3片室内标准篮球场、6片半场篮球场和3片500平方米标准羽毛球场和 2个五人制笼式足球场。又如,宁海县梅林街道联合交通部门在在建的象西线沿途,利用桥下空间和遮阴地,建设占地25亩的一批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各类运动器材等健身运动基础设施。
  三是推行“共享共管”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公办中小学为重点,根据学校地理区位、周边群众健身需求等情况,面向社会公众公布全市体育系统开放场馆名录,实行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模式,满足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实行资源共享。截至目前,符合开放条件的539所公办中小学体育场馆,均实现开放,开放率达100%。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健身设施管理水平。如余姚市全民健身中心,由经工商登记注册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余姚市全民健身中心有限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和公共财政购买服务相结合的运行办法。又如,宁海县针对千里登山健身步道分段承包,由县域20家户外俱乐部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并另外择选一家户外俱乐部负责日常巡查监督。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