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小伙丁立人再登国际象棋世界巅峰
4岁学棋,17岁成为国际特级大师,22岁率领中国队夺得历史上首个奥赛冠军,出生于“国际象棋之城”温州的丁立人可谓年少成名。
在4月2日落幕的2017年“读特杯”深圳龙岗国际象棋大师赛中,中国“一哥”丁立人以3胜7和积6.5分的不败战绩夺得冠军,获得了他职业生涯中斩获的水平最高的循环赛制国际邀请赛冠军。而世界上规格最高的国际象棋团体赛之一的国际象棋世界杯男子团体赛名单上,丁立人也赫然在列。
一气清通天地阔,脱然高蹈舞空灵。棋评家都说丁立人天赋异禀,但丁立人却觉得自己一路走来其实很难。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的丁立人,正朝着自己的人生巅峰不断迈进。
世界冠军学棋靠“说明书”?
丁立人学棋,多少有点遗传天赋。丁立人的爸爸丁文俊就是个棋迷,偶然有一天,他买回来一副国际象棋,“那副棋还很正规,棋子怎么摆,怎么走,说明书很清楚,我们就是照着说明书学会的”。就这样,丁立人走进了国际象棋,那时候他只有4岁。
应该说,丁立人从小就表现出在国象方面的天赋:“很小的时候,他的脑子里就有一副棋盘,我们给他出题目,不用看棋盘他就能想出来。”这种天赋也得到爸爸妈妈非常大的支持。丁文俊说,“以前我买围棋书,儿子学了国象之后,就买国象的书,有什么买什么。过去一些书刊,现在放在家里,已经成了藏品。”
“可能是国际象棋对我有种特殊的吸引力吧,不然这么小的孩子肯定不会没事就自己摆摆棋。”丁立人透露,因为下棋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所以他上学后数学成绩一直很好,参加数学竞赛得了很多奖,相互促进下,棋力也增长很快,而且每次赢棋之后的喜悦是他感到最愉快的事,他对国际象棋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学习还是下棋?这是个问题
自踏上国象之路,丁立人便火箭升天一般地前进:5岁时拿到全国6岁组冠军;小学一年级,爸爸从此不是对手;9岁那年,他又夺得了全国锦标赛10岁以下组冠军;从9岁到17岁,他拿到李成智杯所有年龄组的冠军,还拿到世界分龄组10岁和12岁的亚军。17岁时,丁立人晋升国际特级大师,在棋盘前已经开始与诸多名将平起平坐了。
到了中学阶段,对丁立人而言,尽管成绩已然出色,但国际象棋仍然定位于是一种爱好。2009年,初出茅庐的丁立人冲破国内高手的阻隔,一举拿到全国个人赛的冠军。学习还是下棋?丁立人未来之路成为当时家庭最难解的“棋局”。
几经考虑,父母有了决定。“在此之前,我们一直觉得他是会下棋的学生;在此之后,我们觉得学习还是不能丢,但定位可能要换成学生型的棋手。”丁文俊说。
但丁立人却不那么想。“高中毕业后有一段时间,我的确不想读书了,休学了一年,完完全全地下棋。但那段时间总觉得差点什么,后来就去了北大,还是自己愿意去,如果不是休学那一年,肯定不会去读大学。”在妈妈的坚持和自己的意愿下,丁立人终于解决了学习和下棋的问题,鱼与熊掌兼得。
丁立人的大学专业选择了法律。“因为从小很爱看《名侦探柯南》,就选择了法律。进学校后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太多东西需要背,而我的记忆力可能大多数都被棋谱占了,感觉读法律比下国际象棋还难,除了一门刑事侦查学,感觉有点像柯南。”
从“尖刀”选手到“大将”
想起自己2012年第一次参加奥赛,丁立人记忆犹新。“当时下第三台,拿了很多白棋,赢了5、6盘,只输了1盘,抢了不少分,叶江川老师说我是‘一把尖刀’。”但丁立人对于“尖刀”的褒奖并不满足。
“后来到了2014年奥赛,我开始下第一台或第二台,面对更强的对手,而且白棋少了很多,需要更加稳定的发挥,后来表现还不错,拿下了冠军,叶江川老师也因此说我从尖刀成长为了大将。”丁立人说,相比“尖刀”,“大将”更多的是责任,而这种责任,则需要实力为保证。
而此次为期十余天的2017年“读特杯”深圳龙岗国际象棋大师赛上,成长为“大将”的丁立人经过10轮鏖战,最终以6.5分的总积分位列榜首,夺得本次大师赛的冠军。
“这是我得的最高级别邀请赛的冠军,比赛中有几盘棋很危险,但最终结果是美好的,最后一盘棋下得很过瘾。”赛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丁立人说,虽然经过长时间对抗感觉会比较累,但取得胜利的那一刻感觉很开心。在谈到比赛经验时,丁立人表示,尽量把自己心情调整好,以更加沉稳的心态对面对。
温州有国际象棋肥沃的土壤
如今,已经走上国际象棋巅峰的丁立人依然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正如他的父亲所言,丁立人的成功一在于兴趣,这些年来一直比较执着没有中断;更重要的是“我们遇到很多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