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步道走出宁海富民之路

       一条100公里的登山健身步道,在2013年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2亿元,农家乐直接营业收入1.8亿元;2014年第一季度农家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7%。
       这就是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自2009年,宁海建成国内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后,“步道经济”也逐步发展。天然登山步道犹如一条绿色丝线,不仅把散落在沿途的各个村落、自然景观、文化遗迹串连成一条夺目的“珍珠项链”,也串连起了宁海经济的发展。省体育局局长孙光明表示,宁海县的做法很好,值得推广。
       宁海县的做法也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日前,副省长黄旭明作出批示:“宁海县通过发展运动休闲产业,产生绿色增长的良好效应,包括带动农业增效、农村美丽、农民增收,值得充分肯定。”
       步道惠民显成效
       在双林村,有一长排“双林农居”,这是当地村民专为各地游客准备的“打尖”之处,十几户人家在自家别墅里开起了饭店,每逢双休日,来自各地的游客、“驴友”就住满了每个房间;
       龙潭村的吴良云住在登山健身步道风景最佳的区域里,便因地制宜办起农家乐,生意红火,同时他还做起了向导,带领来自各地的驴友们体验健身步道的美景;
       双峰乡里村村都做起了农家乐,每年要接待好几万来自上海的游客登山、露营……
       “如今,各个乡镇参与户外运动休闲产业的积极性都很高,因为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甜头。”宁海县体育局局长张华飞表示,2013年,步道沿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近170万人次,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5%以上。胡陈乡更借助举办全国户外运动节的契机,着力打造户外运动小镇,成为该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
       事实上,近年来,围绕步道延伸开展的户外运动不断深入拓新,宁海体育产业前景开阔,建成“中国运动杖之乡”,成为全国最大的运动杖生产基地,拥有登山杖、露营帐篷、体育健身器材等体育用品企业50余家,年产值约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
       打造精品促发展
       在登山健身步道的许家山段,曾从事养殖业的蒋思金一个人在400多米海拔处承包了3500亩山地,建起了六七间房。“刚承包这块地时,我就请了县体育局的专业人士来指导,并进行了交流探讨。我的目标就是要将这里打造成一年四季有景观,户外活动项目一应俱全的户外运动乐园。”蒋思金说,第一期他投入了1200万元,建成了露营基地及相关配套。“我有信心,借助健身步道的优势,我的户外运动乐园一定能搞好。”
       “不同的地形有不同风格的步道,我们要打造精品工程,为步道注入新元素和理念。”张华飞表示,接下去除了要加快推进500公里登山步道外,就要在一些有特色的步道节点打造综合性营地,以营地为龙头,打造户外休闲乐园,从而促进产业发展。“我们将力争在近几年内打造3-5个精品工程,进一步推广步道品牌。”
       山海联动求创新
       宁海体育人并不满足于在“山”上做文章。
       “下一步,我们将做‘海’的文章。”张华飞说,他们将在三门湾新区打造一块以自行车运动为主的运动休闲新区域。“海塘就像步道,将自行车运动和渔家乐、渔业观光等串联起来,改善周边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带动经济发展。”
       宁海是国内首个建成休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县。如今,日租车已达6000余人次/天,打造集休闲观光、体育健身等多重效应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健身体系,也是三门湾运动休闲区选择以自行车为主的初衷。
       张华飞介绍,一期工程为60公里,将沿途设置导向系统、服务点、休闲站等系统配合设施,让游客在真正享受骑行的乐趣。“整条线路车少、生态环境好,不仅适宜普通人骑行,也可以举办公路自行车赛。”同时,该区域也将改善三门湾新区的居住环境,提升该地区人们的生活品质。“预计10月底将启动推广,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块自行车骑行的稀土,使全民健身之路,成为一条富民之路。”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