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十年:包玉刚游泳场的变迁

  “抽烟太多不好。你把烟戒了,我送你一座跳水池。”

    听来似乎是句玩笑话。说这话的是“造船大王”包玉刚,他可是认真的。

    包老指的“你”,是时任浙江省体委副主任的金霖俊。说这话时的时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一诺千金的包老,在1986年出资300万港币,动工兴建“包玉刚游泳场”,并出席了奠基典礼及竣工仪式。

    “整个省城,没有人不知道包玉刚游泳场。”曾当过多年包玉刚游泳场场长的孙克武,这样形容当时的盛况。

    体委主任戒烟换回一座跳水池

    包玉刚先生爱运动,尤其爱游泳。他与游泳运动员出身的金霖俊,是忘年交。

    籍贯浙江宁波的包先生,经常回来走走、看看。有一次,在闲聊中见到“小金”总是一支接着一支抽烟,忍不住说:“抽烟太多不好。你把烟戒了,我送你一座跳水池。”

    为什么要“送”一座跳水池?原来,当时浙江刚刚组建跳水队,但全省没有一座跳水池,队员训练居无定所,甚至得跑到千里之外的北京。金霖俊正为这事发愁。

    金霖俊求之不得。据说,为此这位好烟的体委主任,那段时间确实戒了烟。

    游泳跳水池的地址,就选在黄龙区块。这也成为黄龙体育中心真正意义上的一期工程。

    当时,这里是杭州有名的“脏、乱、差”地段,杂乱的农居点,破败的厂房,以及成片的烂泥田,一到夏天,臭气冲天。听说要被征地建设游泳跳水池,农民十分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出乎意料地顺利。

    1986年9月25日,在热烈的掌声中,包玉刚先生亲自为游泳跳水池奠基。次年的10月4日,游泳跳水池如期竣工。包玉刚先生再次莅临,他曾经表示:“我会继续出资完善这个游泳跳水池。”

    据先生身边人员透露,老人曾有建设二期、甚至三期工程的打算。遗憾的是,因为健康状况等原因,1987年后直至1991年逝世,老人再也没有踏进过这座让他付出了诸多心血的游泳跳水池。这位酷爱运动的老人,甚至没有机会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游泳池里畅游。

    泳池热闹开张遭遇百年台风

    建成后的游泳跳水池,包括一座标准室外游泳池、一座标准跳水池(当时的标准是水深5米)。行内专家用4个“一流”概括了她的地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

    建成伊始,着实热闹了一番。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邀请赛;全国跳水锦标赛、邀请赛;全国水球锦标赛、邀请赛,都纷纷要求到杭州举行,当时炙手可热的跳水明星高敏,也不止一次献技杭州。无论是花样游泳还是水球运动,之前从来没有出现在浙江赛场上,因此,凡是有比赛,游泳跳水池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甚至一票难求。

    游泳池向市民正式开放是在1988年。“8・8台风”给杭州市民留下难忘的记忆。对包玉刚游泳跳水池,也近乎是一次劫难。近20年过去,孙克武依然记忆犹新。

    8月7日晚上,刮了一夜大风,下了一夜大雨,西湖边的大树倒了一大片,整座城市一片狼藉。8日凌晨4时,孙克武赶到跳水游泳池,眼前的景象让他直发愣:水处理机房被淹了,办公室里的积水没过膝盖,遮阳大棚被吹得东倒西歪……

    台风过后,杭城又闹起红眼病,红火开张的包玉刚游泳场,一下子门可罗雀。

    家门口的泳场十年风光无限

    “8・8台风”并没有吹垮包玉刚游泳跳水池,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她更显出生机与活力。

    孙克武这样回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之时,到游泳场健身就好比如今上高尔夫球场,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包玉刚”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大做文章。购置了每张600元的20张白色塑料躺椅,供泳客休憩。到了盛夏的晚上,预订电话此起彼伏,许多老板还把这里当成商务洽谈的场所。“当时,包玉刚游泳跳水池的环境、设施,在杭州是一流的。头枕躺椅,放眼能见到绿油油的田野,抬头可见葱翠的宝石山,这真是绝妙的享受!”孙克武如是说。

    现任包玉刚游泳场副场长李小生说:“当时,没有哪位出租车司机不知道包玉刚游泳池的,也没有哪位市民不晓得包玉刚游泳池。”

    正因为名声在外、影响远播,“包玉刚”的人气越来越旺。1996年酷热之夏,给孙克武、李小生都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那年夏天特别漫长,也出奇炎热。比天气更“热”的,是包玉刚游泳池。那个夏季的两三个月,几乎每天都是早上不到6点开门迎客,一直到23点还打不了烊,压根儿没有公休,更没有节假日。

    25元一张门票,这对1996年的杭州市民而言,是个十分昂贵的价格,但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健身爱好者,成群结队往“包玉刚”涌来。孙克武说,当年销售最好的一个晚上,卖出700多张票,总计收入超过2万元,泳池里像煮饺子。提高门票价格控制人流的措施,似乎并不太有效。后来,干脆实行“计时收费”,以缩短单场时间接待更多批次泳客。忙得不可开交时,还特地派出专人等候在大门口,把泳客介绍给刚刚开张的陈经纶体校游泳池。这个插曲,多少年后,依然被“包玉刚”人津津乐道。

    李小生说:“我的喉咙每天都是哑的。这么多泳客的安全调度,容不得出一点差错。”不得已,游泳高峰时,又充实了一批游泳救生员。现任国家游泳队总教练的张亚东,当时还在浙江省体训大队执教,也经常被抽调到“包玉刚”帮忙。救生员们干脆整天泡在泳池,眼睛一刻不停逡巡着,随时都处在临战状态。

    加棚顶池变馆泳池变垂钓园

    十年风光无限后,到了二十世纪末,“包玉刚”热开始降温。这与时代的大环境密切相关。

    游泳健身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消费。而位于江南的杭城,新建的游泳戏水场所,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年四个“一流”的包玉刚跳水游泳池,此时显得有些“小家子气”:毕竟只有一个室外池,整年的开放时间加起来不足三个月,另外九个月都处在闲置期;而另一个跳水池的综合利用效果也不太理想。

    “包玉刚”面临着挑战,同样也面临着一次发展契机。

    2002年,“包玉刚”正式启动改造。5米深的跳水池,整体往西推进2米,并填土改造成了25米游泳池,再在四面砌了墙、加了棚,摇身一变成为室内游泳馆;室外游泳池也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休闲区、绿化区,营造休闲健身的良好氛围。2004年11月,这项改造工程竣工并重新开放。之前两个月,包玉刚游泳场归并到黄龙体育中心。

    改造后的包玉刚游泳场焕然一新,一批老泳客纷纷“重续旧缘”。池变馆后,全年365天开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常客,包玉刚游泳场再次成为杭城游泳戏水场所的一朵奇葩。

    除加棚顶池变馆的新闻外,还有一件新鲜事也值得提提,这恐怕在全国的游泳池中还是个先例:天热了是游泳池,天冷了摇身一变成了垂钓园。

    这个锦囊妙计是集体的智慧。李小生介绍,室外游泳池得“看天吃饭”,按照杭州的气候,室外游泳场通常在6月中旬开放,到8月底就得关门谢客,实际利用率不到三个月。怎样让室外游泳池的利用率提高一倍甚至更长,是行业人士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于是,有了游泳池变垂钓园的设想。大约在2006年10月间,游泳池被投放进2000多斤鱼苗,“垂钓园”低调开张。

    很快,“包玉刚垂钓园”受到杭州钓鱼界的高度关注。陈精华,浙江钓鱼界小有名气的“钓手”,曾经多次走进这个别具一格的垂钓园。邀亲呼友,带了很多朋友到这里消遣垂钓。后来,还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随笔《一边游泳一边钓鱼》,贴在“中华钓鱼网”上,点击率很高。今年元月,中央的一位部门领导出差到杭州,忙中偷闲慕名跑到这里,过了把都市钓鱼瘾。意犹未尽,他约定下次再聚“包玉刚垂钓园”。

    “包玉刚垂钓园”受到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便捷。一些钓手说,如果到郊区鱼塘垂钓,固然能享受野趣,但太浪费时间,大半时间都耗在了路途中,这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实在是太奢侈了。“这个都市里的垂钓园,让大家免去不少舟车劳顿,甚至在中午休息时间都可来一显身手。”

    “包玉刚垂钓园”的有益探索与尝试,社会效益远在经济效益之上,这种美誉度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李小生说,他们还会继续探索与实践,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包玉刚垂钓园”也做成一个品牌,推进事业与产业协调、良性、健康发展,为打造杭州“品质生活之城”服务。

    当然也有人担心,游泳池变为垂钓园,会不会影响水质、影响游泳?李小生解释,气温较低时,无须给投放的鲫鱼喂食,因此不会对泳池造成环境污染;另外,夏季开放前,会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池,泳池开放的各项卫生状况都将符合国家标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