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谈奥运

时间:4月4日晚上7:00~9:30

主讲:第26、27届奥运会举重冠军占旭刚

    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双打冠军吕林

嘉宾主持: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金宝成

占旭刚:

    很高兴来到人文大讲堂,跟大家聊一聊我和奥运的心路历程。

    离2008年奥运会开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每每听到奥运的消息,都会在我的心里划下涟漪,奥运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此让我们期盼北京奥运的到来,感受奥运的精神内涵,体现奥运的精神实质。在很多场合、很多时候、很多人都问我,你是怎么走上举重这个项目的?有人问我是不是你是体育之家出身?还是从小喜欢这个项目?

    其实我走上这个项目是很简单的,那时我们学校的田径比较好。有一天,体委的老师来到我们学校选拔体育好的人去搞集训,因为我那时的100、200米跑可以得到第一名,所以体委老师来选运动员的时候,我就很高兴去体委了。到了之后才知道教练是来选举重运动员的。当时我还不知道举重是什么运动,更不知道什么是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当时就一个想法,只要能够去杭州,只要走出农门就是我最大目标,所以我就慢慢的走上举重的道路。

    刚练举重的时候,我很瘦弱,只有30多公斤。平时我们的教练经常给我们讲举重奥运冠军的故事。教练给我《金牌在国歌声中闪烁》这本书,讲的是石智勇1984年夺奥运举重冠军的经历。在开化体校我们的教练像养育儿子一样养育我们,培养我们对举重项目的兴趣。慢慢地我们在举重中得到了一些进步,就选拔到省队去了。我们以为到省队以后就可以拿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了,但实际上我在省队的八年当中,最好的成绩也就是全国第四名。1998年全运会之后,我萌生退意。我想努力了这么久才得到全国第四名,转正之后户口问题也解决了,我的目标也达到了,是不是该找工作了?当时机会来了。当时我姐姐要结婚,打电话让我回去,正好国家队有一个比赛,打电话过来省队问我去不去,我当时抱着玩的态度去比赛了,没有想到在这次比赛中我超常发挥,被教练看中了,觉得我很有潜力,把我招进了国家队。

    从那时候就开始练举重,一直到现在踏上了举重管理工作的岗位,举重这个项目仍然让我很着迷。大家都知道,拿冠军难,保持冠军更难,对这句话我有切身体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1996年奥运会上我破了三项世界纪录,拿了奥运冠军。这时候很兴奋,鲜花和掌声包围着我。当时电视台来采访我,我讲得话很狂,我说我一定要超过神童,神童就是我在举重界的目标。他是保加利亚的,拿到三届世界冠军,我说这一届破了三项世界纪录是刚刚起步,下一次我肯定要超过他。兴奋之余,还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一个消息把我打懵了,随着女子奥运举重项目级别的更改,男子级别也要更改了,70公斤这个级别没有了,打上个级别体重也不够,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我70公斤的成绩已经达到了上一个级别的前三名,也可以说有希望拿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当时我对自己是很有信心的,我觉得举重方面我是很有天赋的,就想在下一届奥运会中取得好成绩。

    但是想归想,事实总是残酷的。从1997年到2000年,包括世界锦标赛,最好成绩也只是锦标赛的第八名,随之而来圈内对我的说法也越来越多,说我不行的人比说我行的人更多。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到奥运冠军。教练为我付出了很多,还有我的家人。参加悉尼奥运会,对获得金牌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一个运动员从默默无闻到奥运冠军想法是很多的。1996年我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到了2000年,我已经是一个老运动员了。当时我想我是有实力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一块金牌的。

    我刚下飞机的时候,来接我的同事对我说,你的级别中有一位在训练当中抓起了175公斤,我当时一听就懵掉了,成绩怎样提高得这么快呢?我平时的成绩就是170公斤,他平时训练就能抓175公斤,这样我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我在奥运村的这几天,每天都去拿报名表看,无论怎样都是轮不到第一名的。我每天就睡一两个小时,眼睛睁着睡不着觉,就是想失败还是成功。最后我只有一个念头,没有退路,只有豁出去了,这增强了自己的信心。最终,我获得了充满酸甜苦辣的金牌。放下杠铃的那一刻,我振臂欢呼,亲吻杠铃,感觉真的如释重负。

    在2000年奥运会夺冠之后,对运动员来说也是功成名就了。打完全运会之后,我是教练员兼运动员,我心中的举重情结是割舍不了的。我从事了20多年的举重事业,举重事业倾注了我的感情和心血,我不愿意向年龄服输,我同时也觉得我是有希望的。举重在社会上还是冷门,大家关注很少,我想通过自己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让大家更关注举重,更了解举重,我想我有义务第三次参加奥运会。虽然拿金牌非常难了,但是我总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很有希望的。

    2004年奥运会上我没有得到金牌,但是我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经验,雅典奥运会的失利,这种痛苦至今记忆犹新。竞技体育是十分残酷的,面对失败,比我预料的更加痛苦。电视转播中我是面对镜头痛苦离开的背影。赛后很多人安慰我,但依然无法减轻我的失落,我的目标就是想在最后一届奥运会上获得冠军,但事与愿违。

    当时在奥运村里,我是老奥运冠军,心里是非常难过的。体育局的局长给我打电话,请我去雅典他的房间吃饭,我心里是非常的感激。我就是这样的,谁对我好,我都非常感激他,作为领导在我最难过的时候来关心我,对我是非常有帮助的。

    很多人在雅典为我难过。早知道拿不到这块金牌,为什么还要打第三届奥运会呢?为什么不见好就收?练得这么苦,付出这么多,拿不到奥运会金牌,值得吗?我觉得很值得,因为我付出了,我经历过,我感觉就有意义。两届奥运会冠军是一种荣耀,鲜花和掌声是人人渴望的,但失败使人更快成熟,这段失败的痛苦经历是刻骨铭心的,如果说第三次参加奥运会没有拿到金牌是我举重事业的一种缺憾的话,失利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激励我加快成熟的催化剂。我脑海中经常有这句话:“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接受过鲜花、掌声与荣耀,接受过许许多多的赞扬与支持,但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充满着不定数。我想我能够突破运动员年龄的限制去参加雅典奥运会,成功固然是我所渴望的,但是失败也是我能够坦然接受的,经受这种失败意味着我加深了对体育竞技的理解,向前迈进了一步。我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结果化作前进的动力,这种直面失败、及时调整、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更有意义。在经历了奥运收获金牌和雅典的失利,我获得更多的是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在我竞技生涯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用第三枚奥运金牌来推动举重事业在社会中的影响,但并不影响我对竞技体育的热爱。因为举重、因为奥运,在另一个层面上也为我搭建了继续为中国体育事业努力的平台。我特别感谢省体育局对我的信任和委任,目前我以浙江省重竞技体育中心主任的身份继续努力着,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努力着。

    这一年来,我从事着和以前举重截然不同的管理工作。浙江省重竞技项目管理中心由举重、散打、跆拳道、武术、拳击、柔道、摔跤七个项目组成。我和我的团队肩负着浙江省重竞技项目发展的重任,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我省的重竞技项目的发展,为这些浙江省体坛的骄子,未来世界体坛的勇士开辟搏击之路,做好各项保障,为2008北京奥运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我的一生中,竞技体育与奥运精神紧密相连,奥运经历、奥运精神使我终生难忘。可能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占旭刚,就会想起他三次奥运经历,立刻会浮现的就是奥运冠军这个称号,而不会想到我现在的工作。目前对我来说,就是如何运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在新的岗位上为浙江竞技体育,特别是重竞技项目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样我也希望通过我在新岗位的不懈努力,来证明自己在管理领域的才能,实现自己新的价值。

    在此,我衷心感谢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像长辈一样关心我培养我的领导、教练,感谢长期关心和支持浙江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以及跟我并肩作战的中心朋友,没有你们的关心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自己真心喜爱的事业。我的目标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全运会上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浙江选手,为浙江、为中国竞技体育做贡献,力争以更多的奖牌来报答大家对我的支持。

    

吕林:

    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我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我是如何走上打乒乓球这条路的。

    我的老家在温岭,父母是小学老师。我们小时候的学校不像现在有很多玩的东西,有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我们那时候的小学是很小的,没有这么多的体育设施。有一天我的爸爸去外面买了两副拍子,一个乒乓球,我非常感兴趣,因为有玩的东西了,那时候起我就喜欢上这项运动了。温岭没有正规的乒乓球教练,更别说是乒乓球队了,就跟我爸爸的同事们一起玩。我爸爸觉得我对乒乓球很感兴趣,就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引导。打了几个月之后,他们很多人都教不了我了,当时我爸爸没有接触过乒乓球,就找来一本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抄下来了,图解也用复印纸复印下来,爸爸就拿这个教我。过了一段时间,把我送到温岭的另一个小学,那个小学有一个乒乓球队,有两个乒乓球教练。在六岁的时候,我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了。

    刚去的时候,我寄养在别人家里。一年以后,我的教练就在学校里面给我找了一个小房间,让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孩子陪我住,我开始自己洗衣服,自己蒸饭吃,也没有什么菜,只有一碗菜汤就着饭吃。那种生活的环境是非常的艰苦的。到了杭州之后,才有了相对正规的训练,两年以后,我进入了浙江省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参加了一些全国比赛,才知道自己的水平有很大的距离,然后拼命地去练习。

    在浙江省队,从1979年到1986年,我打过很多比赛,在1984、1985年两年中我在各级别的比赛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国家队的教练觉得我是比较有潜力的,就把我调到北京去了,一去就是20年,以前觉得成为奥运冠军这个目标是很遥远的,到了国家队之后,跟一大批的奥运冠军一起训练、吃饭,住在一幢宿舍楼,我觉得我的目标可以实现。

    乒乓球跟其他的体育项目不一样,都是单打比赛的。我跟王涛打了几次比赛,拿了几次冠军,配合得不错,教练就给我们固定下来,培养我们打双打。1991年第一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我们的乒乓球男队处在低谷期,团体赛只拿到了第七名,只有王涛拿了混双冠军。当时我们真的不具备拿冠军的实力,世界排名只有第十名左右,但我们拼得非常好,最后进入了决赛。世界冠军的奖杯就放在旁边。第五局的时候我们一路领先,我的眼睛就看这个奖杯,我觉得我就可以把这个名字放下去了,马上就要实现我的人生目标了,一领先就看,一看就被对手捞回去了,最后输掉了这场比赛。其实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不光是技术,我老是跟我的队员讲,一定要学会自我控制。其实在社会上对你的诱惑是很多的,自己控制不住的话,关键时候肯定要露馅。

    回来之后,我们的教练班子进行了调整,蔡教练正式担任我们的教练。1992年的奥运会,那时候中国的乒乓球男队不像现在这样风光,成绩确实非常的差。体育总局给我们的指标是男单、男双两个项目有一个项目打进前八名就可以了。我们想最少拿个铜牌吧。那时候确实非常的困难。我跟王涛也作了认真的总结,我们的双打离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还有很大的距离,不光是技术,还有思想和意志和自控能力。在准备奥运会的一年当中,我们都有意识地去磨练自己,这种痛苦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斗志。

    在1992年奥运会比赛当中,当时是,我们的男双比赛一路上非常艰苦,最后打到决赛,对手是德国队。当时体育馆非常的简陋,在车站旁边,德国人来了很多,给他们加油。赛前我们很紧张,因为班次的问题,很仓促,准备时间也不够,上去的时候手都在抖,非常的紧张,15比20的情况下,我跟王涛反败为胜了。这是平时养成的良好习惯,中国乒乓球队就是这样,还没有到21分的时候,就要继续努力,这样的习惯让我们最后取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那次比赛之后,我始终认为,人生很多的奇迹,就是在你再坚持一下的时候产生的。

    1992年奥运会打完之后,正是我和王涛状态最好的时候,1993、1995年的世界锦标赛,只要参加,我们就说有60-70%的希望拿到金牌,当时男双的金牌基本上没有失落过。1995年天津世界锦标赛打完之后,我们乒乓球男队涌现了一大批世界冠军,涌现出了刘国梁、孔令辉、丁松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当时我觉得需要我的话我就可以退出国家队了。以前是没有什么人,后来是人太多了。蔡教练也答应让我休息一段时间,1995年我回到杭州,结婚了,在省里保持一定的训练量,一方面也在调整自己。一直到1995年底,队里告诉我,回国家队跟王涛配合打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我就回去了。参加奥运会比拿金牌还要难,我们男队有10个奥运冠军,只能有4个人参加奥运会,难度是非常大的,有这么多世界冠军的情况下还让我回去,队里对我是非常信任的。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是男队成绩最好的,我们4位运动员最差的成绩是拿银牌的,4个运动员都是披金戴银的,那一次有一点遗憾,但是输球没有痛苦。中国乒乓球队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参加世界锦标赛的时候,要求各守一条线,不输给外国人,胜利会师是你的首要任务。那次虽然是拿了银牌,为了国家集体的荣誉,我们没有输给外国人。

    奥运会后队里决定留我下来当教练,我当运动员时间很长,身心疲惫,就公派我去日本一家公司担任教练,其实主要是休息,在日本待了一年八个月。在签第二年合同的时候,我就提出了一个条件,我说我不管你签多长的时间,我是随时要回去的。开始他们日本人不理解,给我的待遇很好,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广岛,广岛离上海非常近,才2个小时的飞程,12趟的来回机票都是他们提供的,也没有什么压力。在第二年八个月的时候,合同还没到期,队里希望我尽快回来,一个星期以后,我就结束了在日本的合同,打完铺盖就回来了,一个星期后我就在国家队的乒乓球馆担任教练工作了。有很多人不理解,在那边的待遇非常好,为什么回来呢?我认为,大道理可能说是爱国,小道理就说人要讲一点良心,我经常说没有中国乒乓球队,就没有我吕林,水涨船高,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成为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只要这个集体需要我,我就义不容辞没有任何条件回来了。

    当时是在男一队工作,带的有阎森、刘国正、刘国梁。2000年我去了女二队。2006年1月我回到浙江,现在是担任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小球中心主任,小球中心有三个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我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把我们的乒乓球带起来。羽毛球曾经是我们浙江省的优秀项目,培养出了很多的世界冠军,乒乓球也曾经辉煌过,但现在碰到了一些困难,我们小球中心的成绩目前还比较差。我相信通过我们小球中心全体人员的努力,我相信很快会扭转这个局面的。

    听众提问:

    我跟省里的教练、运动员,打了很多年的交道,我的感觉就是很多优秀运动员都是解决一个杭州市的户口,我想问吕林,当时练乒乓球,你的爸爸是不是也是想解决一个进杭州的户口?

    吕林:那肯定是的,那时候进省队当运动员待遇很好,有衣服,有饭吃,当时非常高兴。最大的动力就是能够进杭州,能够有件衣服穿,饭吃得好一点。

    占旭刚内心的东西是很容易暴露出来的,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很古板的人,但是在奥运会上他是紧握着拳头,亲吻杠铃,这样的举动以前做过吗?

    占旭刚:国内的比赛来说,肯定不能做的,以前是没有做过的,奥运会的时候人多,也比较兴奋,两届奥运会之后也是经历过很多,比赛完之后是也是发自内心的举动。

    你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70公斤级冠军,后来没有70公斤级了,你要么就是降体重,要么就是往上,70到77公斤,这是非常困难的,有没有想过要退出举重呢?

    占旭刚:我当时举重比赛是这样的,假如说我是打70公斤,就只有打这个公斤,不能超过的,每次都要降4到5公斤,降过体重的人,才会体会饿死的人的感觉。看别人吐出的骨头都想吃的,是这种感觉。早上刷牙,水就喝进去了,因为临一个礼拜要减4到5公斤,最主要就是控制水分,比赛前一天,水都不能喝。

    请问吕叔叔,您小时候生活和训练都很辛苦,什么是你练球的动力?

    吕林:主要是喜欢。所以后期我挑队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喜欢不喜欢打球?如果不喜欢趁早不要打球”,假如你喜欢打球你就能吃苦。

    占旭刚先生,很遗憾您在雅典奥运会上没有蝉联第三届的奥运冠军。您的经历给我们很大的振动和激励,您的奥运之路是充满坎坷的,期间也有放弃的念头,是什么来支撑您走完奥运之路的?

    占旭刚:并不是坎坷之路,打完第三届奥运会我是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关注举重项目的人很少,我是想通过自己的影响去让大家关注举重,大家知道乒乓球中国人都知道的,从成绩也好,从运动员也好,大家都十分的关注,奥运会的金牌是箩筐来装的,但是了解举重的人很少,我想通过自己的举动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举重。

    目前中国乒乓球水平居世界顶尖,并且众多的赛事奖牌都被中国包揽了,您认为中国的乒乓球霸主地位,您觉得是有利还是有利弊呢?

    吕林:大家觉得中国队得冠军拿得太多了,为了这个项目的发展,应该让出一点金牌,那么如果我们少拿金牌的话,大家肯定不愿意了。有很多次被评为中国本年度的十大体育新闻的时候,有一次是输球的时候,在亚运会的时候是评为第二大新闻,我们全拿冠军的时候,就是第五大新闻了,我们如果真正输球的话,大家一定会很难过的,所以我们不能输。

    现今我国很多二线三线运动员为了谋求自己的发展,很多是投奔了外国的球队,不知道您怎样看这个问题?我们的乒乓球队的人才,就如同巴西队的前锋一样,人满为患了。

    吕林:我认为,在教练的角度来说,有几大好处,从个人来讲,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谁都希望练了一辈子的球都是希望上一次奥运会的,哪怕是出去打一打。第二个是正因为中国运动员的输出,才促进了世界乒乓球的发展。很多国家的乒乓球的水平,都是靠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带动起来的。这么多的运动员出去,也是同样证明中国队的强大,其实很多的地方,就算你这个运动员代表了那个国家拿了冠军,但是当地的人都不会承认是他们培养出来的,而是中国培养出来的。这个输出来说,我觉得是非常有好处的。

    您觉得举重运动员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于一个运动员最重要的是什么?

    占旭刚:一个运动员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承受起成功,也可以承受起失败。

    请问从运动员转向教练员,再转向管理者,您是如何适应这种转变的?

    吕林: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相对容易一些,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在运动员的时候通过自己自身的努力,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去争夺你的目标,而当了教练员之后,是通过你的运动员去完成你的目标,管理者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如何把你的思想与运动员的思想,技术上都有更多的融合,这方面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当然,区别还有更多了的比如说好的运动员不一定能成为好的教练员,从教练员到行政管理人员,这个区别可能更大一点。感受最深的就是以前当教练员的工作相对单一,都是技术活,很多不用操心,现在是行政管理人员,涉及的面更广了,所有的事情可能都要懂,你的知识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而且,作为一个体育行政管理人员,这个更需要做好后期保障这一块,跟其他的领域还不一样。这个角色的转换是很不容易的,那时候运动员都是别人捧着我安排好这些事情,现在是我们帮别人安排这些事情,我想我们两个对于这种角色的转换还是比较快乐,比较顺畅的。

    请问吕林叔叔,您在战胜这么多的世界顶尖运动员之后,最想跟谁打比赛?

    吕林:现在对于运动员来讲,肯定是希望不断的有新的挑战,有的对手没有赢过了,希望下一位是没有碰到过、没有战胜过的对手。现在我是无所谓了。现在的角色不一样了,只要大家有这样的机会,我有这样的机会,我也愿意跟在座的每一位朋友打球,推动乒乓球事业的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