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沐雨论金牌

――省体育局“打造金牌文化、发挥团队作用”论坛展开高峰研讨文化推动进步。浙江体育要再创辉煌,必须在现有的文化积淀之外,寻找一种适合于浙江体育实际的先进文化来引领前进的方向。去年,借着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组建之际,省体育局党组适时提出“建设校园金牌文化”的理念。经过一年的实践,3月1日下午,省体育局团工委主办的“打造金牌文化、发挥团队作用”论坛,邀请了团省委副书记徐旭,浙江籍的奥运会、全运会冠军,浙江体坛的知名人士,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开坛论剑,探讨“金牌文化”所蕴藏着的深刻内涵,共议浇灌金牌文化之花的良策妙计。
    金牌文化究竟是什么
   浙江省体育局局长李云林:金牌文化是浙江体育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场春雨,将浙江竞技体育的大本营、萧山训练基地洗涤得格外清新。携奥运会冠军周苏红、孟关良、吕林等人在校园植上珍贵树木红豆杉后,李云林局长即步入“论坛”,与大家共同探寻“金牌文化”的真谛。作为“校园金牌文化”理论的始创者,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思考,李云林对其又有了更新意义上的理解。
    ――所谓金牌文化,我们的认识就是在培养人才、夺取金牌、创造一流业绩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气质。如果将其提升,金牌文化是我们体育战线,落实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先进文化本身就是“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金牌文化该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提升对其的认识。这也是我们浙江体育系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载体。金牌争夺过程的艰巨性、开创性、开放性,要求我们将金牌文化作为我们共同的理念和核心价值,体现我们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在这个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深刻性、独创性和全面性。关于核心价值,就是让我们体育系统的全体工作者,真正认识到,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用竞技体育来说就是为何争金,为谁争光,怎样夺冠,引申到整个体育系统,不仅仅是竞技体育,我们有产业、有科研、有意识形态――报社,所以都有一个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对于我提到的深刻性、独创性、全面性,深刻性体现在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这就是我们对金牌文化在内涵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独创性就是我们体育以竞技为代表的这种独特魅力,不可替代性。全面性,就是今天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以竞技体育为例,就是要求有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的团队。全面性不仅仅是指竞技体育,还有我们的产业,黄龙集团要在全国有影响力,也要求黄龙人的复合型、黄龙集团的复合型。报社要发展也同样。由金牌文化、竞技体育引申出我们整个体育系统,作为一种文化,就是要在深刻性、独创性和全面性上得以彰显。今天的浙江体育必须放在整个国际背景下,按照国际眼光、国际水准、国际目标走在前面,这就是今天的金牌文化,浙江金牌文化的内在要求。走在前列是总书记对浙江的要求,体育离开了国际级的标准、眼光,要走在前列是不可能的。浙江体育要既好又快地发展,长久不衰,要靠金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渗透力。这就是今天我所谈的金牌文化的内涵。
    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徐旭:一位神秘老人引发的思考
    徐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神秘的老人,没有谁给他下文件、没有谁给他做动员,但每年在某个时刻,他就会出现,全世界都被他感染,因他疯狂。这个老人叫“圣诞老人”。
    “我很感慨圣诞老人现象。这就是一种关乎文化的标志。我们团的工作、我们的体育工作也需要一种文化、一种标志。我想,金牌文化就是这样的文化,金牌就是这样的标志。”
    在阐述对金牌文化的理解时,徐旭激情澎湃地说:“金牌文化应该是一种勇于挑战、敢于拼搏的精神,积极向上、永攀高峰的精神,团结协作、集体求胜的精神。是一种充满青春活力和希望、一种只争朝夕凝聚人心、一种富有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优秀青年文化。”
    如何打造金牌文化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军:从象牙塔到竞技场的体会
    刘军说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有幸在两个非常优秀的岗位工作,一个是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之一浙江大学的团工作岗位,另一个就是中国最好的竞技体育组织之一――浙江省体育局。
    从高等学府的象牙塔到体育的竞技场,从团的书记到党的书记,刘军在完成人生职业转型的同时,发现了两者的共性价值。他说,要在校园内打造金牌文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校园人群的主体是学生,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组织就是团组织。因而,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共青团的功能,是能否打造好金牌文化的关键。”
    刘军认为,团组织要引导青年,首先就要关心青年、服务好青年,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潜移默化,培养青年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对社会的正确看法,进而达到对金牌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浙江省体育局党组成员、人事处处长郑瑶:不妨学学百家讲坛
    教师出身的郑瑶,对如何打造校园金牌文化,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建议“可以学学百家讲坛”。
    ――打造一种文化,应该找到适当的载体,通过载体把人们送到文化的彼岸。目前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形势非常好,将精神的东西用平民的视角、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让许多对经典文化望而生畏的人们因此喜欢上了《论语》、《道德经》。
    “我们可以在学院开设类似讲堂或者论坛,寓教于乐,生动活泼,把学生吸引进来,让他们真正理解金牌文化的内涵,并乐意为之践行。”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苏志清:育人创佳绩,团组织的作用不可替代
    作为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次论坛上苏志清要阐述的观点是,金牌文化的核心就是育人创佳绩。如何育人创佳绩呢?他认为,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集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体育院校。在我们国家竞技体育还是举国体制下,这种全新的训练体制,应该说开了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先河。在它发展过程中间,有许多新的规律、新的情况需要我们去掌握、去摸索、去探索。“打造校园金牌文化”,是“育人创佳绩”的办学宗旨所决定的。简单的五个字,包括了很深的内涵。育人放在前面,意义重大、作用重要,是学院发展的核心。通过在学院一年多的工作,他确确实实感受到,要把学院建设好,首先要改变观念。现代竞技体育人才应该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包含了多种学科,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运动员们就是成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现代竞技体育靠四肢发达创造不了佳绩。
    优秀运动员必须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本项目的训练规律、项目规律,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比如说运动力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等,如果没有综合学科的支持,训练中会走很多弯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育人是多方面的,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只有这些综合素质集中在一起,才可能创造最佳的成绩。从这个角度讲,育人是竞技体育金牌系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
    同时,通过育人,要培养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新一代运动员,使他们在世界赛场上展示国威。团组织在育人方面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团组织的作用党委不能替代,系也不能替代。所以,学院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发挥各级团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把办学宗旨,把校园金牌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出来。
    省体育局监察室主任俞慧敏、黄龙体育中心主任黄圣方:打造金牌文化更要注重核心价值
    俞慧敏曾任共青团省委常委、青干部部长,黄圣方则笑称论坛当天第一次戴上团徽,但两人对打造金牌文化的认识却是英雄所见略同。
    他们认为,打造金牌文化应分三个层次。表层是一些表象活动,中层是体制机制创新,深层是核心价值塑造。
    黄圣方风趣地用学院建设打比方:“学院大楼就是表层的东西,很重要,但不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大楼里面浙江竞技体育的运作模式就是中层的东西;大楼里面的大师就是深层的东西,大师是一个大学思想建设的产物。大学的发展终究是要靠大师,而不是大楼。”
    金牌文化的价值是什么
   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翟晓翔:金牌文化是浙江体育的精神滋养
    论坛前一天,翟晓翔从北京开会回杭。这次会议闲暇,总有外省体育工作者询问翟晓翔:“你们的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得如何?”翟晓翔的回答是:学院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滋养。“校园金牌文化”就是这种滋养。
    翟晓翔认为,浙江竞技体育要发展,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要发展,在不断提升硬实力的同时,必须提升软实力。而软实力的提升,必须通过打造金牌文化来实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教职员工、对运动员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引导,最终实现金牌业绩。
    金牌文化带给我们什么
   浙江省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吕林:我终于可以跳出金牌看金牌
    去年年底,多哈亚运会中国健儿披金戴银,但在杭州的吕林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三个项目上,浙江无一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
    面对这个现实,对于一名曾经的乒乓球奥运冠军,目前的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痛苦是无疑的。
    经过思考,吕林发现,浙江的乒乓球项目要想再拿金牌,再创辉煌,就必须跳出金牌本身,以文化的高度来看问题、办实事。
    他要求教练员在遵循竞技体育客观规律的同时,遵循高校管理规律,强化教练员、运动员的学习。让教练员转型为球桌旁、球网前的教师;让运动员转型为既有文化又有技术的学生,通过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争取到竞技场上的金牌。
    奥运冠军孟关良:熔炼一支金牌团队
    3月1日一大早,孟关良就从千岛湖训练基地赶到杭州,上午参加植树,下午走进论坛阐述他对金牌文化的理解。
    这位水上运动的硬汉子,是金牌文化的亲身实践者,所以,对金牌文化建设在日常训练中所起的作用体会更深。他说,打造金牌文化的核心就是熔炼一支金牌团队。现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在新的挑战面前,我们没有退路,一定要争取有新的全面突破。同时,浙江的水上运动项目还要在2009年的全运会上为浙江体育代表团摘取更多的金牌。
    千岛湖地势偏远,水上运动枯燥艰辛。然而,要熔炼一支金牌团队,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为了引导运动员树立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精神,省船艇运动管理中心将打造金牌文化作为队伍建设的保障,使得这支延续着辉煌、流淌着血汗的运动队更显得生机勃勃。
    奥运冠军周苏红:那一刻,我知道韧带又撕裂了
    很多人都对2006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的表现不太满意,对周苏红在场上的表现也颇有微词。那么,中国女排到底怎么了?周苏红又到底怎么了?
    论坛上,周苏红为我们解开了谜团:原来,在女排世锦赛上,她一直坚持带伤参加比赛,甚至在比赛中清晰地听到了膝盖处清脆的响声,“那一刻,我知道韧带又撕裂了。但为了祖国荣誉,依然坚持着。不是我不懂医疗知识,只是这时祖国需要我拼搏。”朴素的话语透出她不平凡的精神世界。
    周苏红,这个从小镇走出来,走上世界竞技体育最高领奖台的姑娘,在阐述金牌文化的真谛时,告诉大家,打造金牌文化,就是要弘扬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一名运动员,从默默无闻到奥运赛场夺取金牌,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包含很多人默默的奉献,作为运动员,当祖国和集体需要时,同样应该义无反顾选择奉献,即使困难再大,也要咬牙挺住,这,就是对金牌文化的最好诠释。
    建设金牌文化,每个人、每个部门都责无旁贷
    金牌文化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浙江省体育事业寻求发展的中心工作,它与建设体育强省相辅相成,将很大程度上推动浙江体育实现进一步跨越。作为一个体育人,面对这项伟大的使命责无旁贷。
    论坛的发言者中,还有省体育局训竞处处长叶佩素,浙江体育科研所所长郭海英,体坛报社副总编杜丽蓉,她们都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出发,阐述了在金牌文化建设中,科研、新闻宣传如何配合中心、服务大局的思路。
    叶佩素,这位曾经在田径女子七项全能运动项目上创造出亚洲辉煌的女处长,建议共青团组织在建设金牌文化的使命中,要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要紧密围绕省体育局的中心任务策划实施共青团工作,找准投入体育工作的切入点;要提高动员能力。有效地把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要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共青团的发展之力,是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方兴未艾的体育事业的必然选择;要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共青团奋进之源,是新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对共青团提出的客观要求,事关共青团组织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适应力、创造力和发展力。
    田径系团总支走在了大家的前列。2006年,他们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荣誉称号。这在浙江体育系统尚属首次。是什么让他们拿到了这面“金牌”,团总支书记童妍菲说是金牌文化建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