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模式”创新打造浙江竞技体育人才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走出9位奥运冠军、71位世界冠军、72位亚运会冠军、113位全运会冠军……就是这所对于“金牌”习以为常的学校,最近因为一个“二等奖”全校沸腾。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浙江省卓越竞技体育人才“五环”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二等奖。要知道,在此次全部572项获奖成果中,体育类院校仅两所。
  前瞻性创新“五环模式”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齐名,代表着全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
  “2022年我们获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今年,学院建院以来第一次有资格冲击国家级奖项,是我们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学院副院长厉丽玉介绍道。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等局限,从2004年学院筹建至今,前瞻性地打造了卓越体育人才培养的“五环模式”,而今已开花结果。
  “五环模式”如何创新体育人才培养?该院确立了“文化素养与竞技运动能力并重,竞技体育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构建了包括目标、制度、课程、资源、评价5个环节的“五环”培养模式的理论模型。经过不断探索,训教科医师资团队形成合力、提升竞技体育人才文化底蕴、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塔尖轻塔基”等问题。
  开拓通向“第二赛场”通道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能出成绩、能拿金牌,更要培养一流思想品格、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学院的办学情况很复杂,统筹中小学、大专及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办学, 实现运动员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一贯制的教学通道,为运动员开拓了通向“第二赛场”的绿色坦途。
  毛倩倩是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西山漾校区的体育老师,现在奋斗目标明确的她,还记得当运动员时转型期的迷茫。毛倩倩原是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重竞技系举重队队员,因为一次手指骨折影响了运动员生涯。和老师、教练沟通后,她选择继续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竞技体育方向),之后通过与北体大联办的“专升本”项目,拿到本科文凭,考取了教师资格证,顺利成为一名体育老师。
  “五环模式”培养下,课程体系设置融合了“三律归一”(即:青少年成长规律、运动训练竞赛规律、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实质融合运动员竞技技能培养和文化素养提升工作,提供北体大联办的“专升本”与高水平特招的普通本科等多条学历提升路径,为运动员的退役转型提供了保障。
  搭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五环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多元评价体系,一改以往培养竞技体育单一尖端人才,为面向社会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进行合理分流、分类培养,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面向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学生,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运动医学与体育保健康复教研室,开设《运动康复技术》《物理因子疗法》《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理论与实践课程,由学院附属体育医院直接管理,学生直面一线医生的指导,培养一批既能服务运动队又符合市场需要的体育保健康复人才。
  厉丽玉介绍,学院还聘请优秀外籍教练,组建起跨部门、跨单位、跨国界的“三跨”师资团队。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推进智能化场馆、智慧化校园建设,创设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的“三高”教学条件。通过“国家省队联办、省队市办”、“省市联办”和“校企联办”等方式,创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