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笃定前行奔向体育现代化

   浙江海宁,寓“海洪宁静、海涛宁谧”之义,奔腾不息的钱江潮铸就了“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近年来,海宁市体育工作围绕“建设健康海宁、打造品质生活”的目标,全面升级体育设施、大力培育品牌赛事、逐步浓厚体育氛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打造了“全国轮滑城市”“全国游泳之乡”“全国气排球之乡”等多张体育名片,获评浙江省首批体育强市、首批“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县(市)、省运动休闲基地等多个荣誉称号。
   全域推进,做强体育设施供给
   网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步入海宁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一应俱全的场馆映入眼帘。“我经常来这里打网球,离家不远,条件也到位。”正在球场上挥汗如雨的市民穆昊洁告诉记者:“乒乓球馆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锻炼真的很方便。”
   目前,海宁已拥有游泳馆、轮滑馆、射击馆等各类大中型体育场馆,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伊嘉塘馆群项目已列入“十四五”规划,包括2万座以上的体育场、大剧院、城市综合馆等,体育场建成后可举办甲级赛事(全国性和部分国际比赛)。静安全民健身中心(新少体校)占地约53亩,总建筑面积14817平方米,已于2020年12月开工,计划2023年初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对市民开放。此外,2021年,海宁打造了58公里的“环浙步道”,让美丽山水从“静”走向“动”,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有力保障。
   数字化赋能,也让体育完成了智慧化升级。海宁目前有51个“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市民只需在“社区运动家”智慧化体育平台注册,上传人脸信息,便可通过刷脸模式,进入场馆锻炼。据了解,目前利用“社区运动家”参与运动达47500余人次、时长254万分钟,各项目点居民自主创建社群525个,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保障有力,做优竞技体育发展
   近年来,海宁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冯吕栋获2019年举重世界杯抓举和总成绩冠军;杜佳妮获全运会冬季项目女子双人雪车第一名,实现了嘉兴市在冬运会金牌零突破;沈加豪等10人进入2021全运会正赛,收获2金2银;张振海在2019西班牙巴塞罗那轮滑世界锦标赛获得速度轮滑1000米金牌,是中国男子速度轮滑运动员获得的首个境外世界冠军,为我国速度轮滑运动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
   目前,海宁共有浙江省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项目16个,专职教练员17名,在训运动员620人(其中重点395人、普通225人)。2023年新少体校投入使用后将成为县市级现代化新型体校;射击馆新4号馆和水上运动基地也已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极大提升青少年运动训练条件,为培养优秀的体育苗子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海宁积极推进体教融合。目前,海宁市少体校与各中小学均建立合作机制,成立了羽毛球、击剑等训练基地,每年举办足球、篮球、游泳等10余项青少年体育赛事,选拔和培育更多优秀体育苗子。并且与校外资源合作,利用社会场馆和师资联合开展业余训练,推动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竞技体育高效发展。
   拓展开放,做大体育产业“蛋糕”
   走进针永体育厂区大门,各种创意和艺术元素几乎渗透到工厂的每一个角落:利落的金属银色墙面,鲜红的消防救生梯蜿蜒其间,像机器上穿梭的纱线。
   工厂本体在2018年落成,针永体育则成立于2016年。它是美国街头潮袜品牌Stance的独家生产商,这些造型亮丽、配色张扬的潮袜曾为NBA、MLB、NCAA等赛场增添了无数色彩。2020年,针永体育平均日产4万双、年产1500万双袜子,全年产值达到1.6亿元。据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到今年年底,公司投资的多个IT项目将开始运转,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工业互联网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工厂的运转效率。
   目前,海宁拥有6家体育服务业规上企业、2家省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1家省体育服务业示范单位。2019年海宁市体育产业增加值14.69亿元,占GDP比重1.43%,超越浙江省平均水平(1.35%)。
   海宁的“体育+招商”模式,进一步助推了体育经济环境。坚持体育搭台、经济唱戏,通过体育赛事助推经济发展。如今,海宁已连续举办三届长三角国际高尔夫精英邀请赛,每年吸引近60名在华外企高管和50余名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企业家共赴海宁,在赛事期间以招商推介会形式,为全市产业招商搭建交流平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