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运动家”——“浙样红·体育见证百年风云变迁” 央媒采风走进嘉兴

  一望无垠的杭嘉湖平原,自古是鱼米之乡、百姓富庶。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赋予这片土地更多活力、生机与激情。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足可以告慰革命先辈的是,如今的嘉兴是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城乡统筹、共同富裕的示范区。
  百年前,红船是“革命家”的摇篮;百年后,嘉兴每个人都乐享“运动家”。

  “运动家”是一个智慧体育社区项目。嘉兴市体育局局长王蕾介绍,全民健身已经蔚然成风,但自发、无序的健身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在体育的多元功能与需求中,“运动家”解决的正是痛点问题,包括健身的科学指导、网络组织、场景化应用,以及社交功能。
  “运动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健身神器?
  记者来到该市塘汇街道长纤塘社区时,正是周末的下午段时间。社区健身房里人头攒动。健身人群刷脸就可进门。每个人的运动轨迹、健身大数据,也都在“运动家”数字化管理平台上反映。“运动家”还可以为每个健身爱好者,建立富有个性的“运动账户”,相当于请了一个网上的“专属健身顾问”。
  赵勇是长纤塘社区百姓健身房的常客,每天来此“打卡”一个小时,几乎雷打不动。练上瘾的赵勇还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参与。每天下午四点多,接完孩子放学,一家人就直奔百姓健身房,哑铃、杠铃、跑步机,赵勇一样不落,妻子则爱上了形体舞,孩子在儿童区玩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运动家成了名副其实的运动“家”。
  记者从大数据上了解到新现象,这座社区健身房的消费群体,60%以上是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十分钟健身圈”,终于让这个最容易被全民健身忽视的群体动起来了。据塘汇街道社会事务办徐娇婕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运动家”小程序注册认证已达3398人,占到社区常住人口近70%,累计运动人次高达14924人次。
  社区健身房、户外健身点,“运动家”都能一网打尽。在长纤塘公园,利用高架桥空间建设的健身广场、篮球场,同样也安装了健身打卡点。
  手机一刷运动轨迹同样有迹可循。健身人群在阵地在哪里,“运动家”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真正实现便民、利民、亲民。

  而在油车港镇天星社区,同样呈现这样的火爆场景。跑步机、乒乓球台、跳操,没有一处空闲着。体育水平与长纤塘社区差不多,每次2元、年卡360元,特别醒目标注“面向18岁以下青少年,以及女55岁、男60岁以上人群免费开放”。刚满55岁的李秀英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的健身阵地在广场上,跳跳操、跳跳舞,“现在转移到健身房了,最多是在跑步机上锻炼。刚够上免费享用的条件,还有健身指导、大数据,锻炼效果一目了然。”
  李秀英参与健身,不仅不掏钱,还能通过健身“赚外快”。距天星社区不远的城市广场上,设有健身积分兑换墙。根据健身获得的积分,兑换相应的奖品,如一瓶矿泉水、小件健身器材等。社区党委书记沈凯是90后,他认为“积分可奖”更重要的是激发出居民持久的健身热情,以及让健身变得更具趣味性、交互性。
  嘉兴探索的“运动家”模式,逐步实现“十大健身‘可’能”,即除了创建个人运动账户外,还包括场地可查、社群可加、指导可得、培训可享、赛事可乐、挑战可约、精彩可秀、积分可奖、健康可知,让百姓的体育健身获得感、幸福感更强,自然受到越来越多拥趸。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智慧体育社区”嘉兴已经建成85个。“运动家”网络了近800片体育场地,吸引体育社群75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471人,全民健身的管理服务效能更加精准,超过17万人次活跃在这个平台上。
  “百姓去哪健身”“怎样科学健身”“如何参与健身”,嘉兴在这份体育的民生试卷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除城市社区、乡镇农村外,还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书写“数字体育答卷”,让每个人都乐享“运动家”、成为运动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