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如东模式”

    6月20日,素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美誉的如东县栟茶镇举行了第一届龙舟赛,当天有9支代表队、100多名队员参加、上演“龙船竞技”,更有上万名群众为他们加油鼓劲。这项比赛是古镇传统文化与全民健身的有机结合,不仅传播了民间传统文化,推动了古镇文化品牌建设,更是近年来该镇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成果的巡礼、展演。这是如东县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早在2010年,全县上下就通过加快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完善社会组织网络建设、做响公共体育产品和品牌、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和机制等举措,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力促全县上下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集体行为。时至今日,这一深耕在基层全民健身沃土中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早已“盘根错节”,结出累累硕果。
    实施体育设施规划,搭建全民健身的宽路径、大平台
    夏日的夜幕还未降临,古镇栟茶的群众就把位于镇中心占地2.4万平米的健身公园挤得水泄不通,正中央是几百人在跳广场舞,舞曲响彻广场,放了暑假的学生,三五成群切磋轮滑技巧,几十个成年人在灯光篮球场挥汗如雨。“旁边是与健身公园相配套的室内健身中心,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整个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栟茶镇文化站站长蔡守平介绍,2013年栟茶镇还相继建设了运河公园的早晚晨练点和栟茶火车站站前休闲广场,公园形成了十条生态建设路径,广场的面积达2.6万平方米,在20个村(社区、居委会),也都完善了“一场两室一路径”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同一时段,沿海经济开发区公共健身中心也是人山人海。吃过晚饭,来自园区企业的职工和周围群众就涌到这里,要么在室外网球场、篮球场,要么在室内健身房、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锻炼,“十一点之前,这里像夜市,熙熙攘攘、灯火通明。”洋口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主任朱春霞告诉记者,高峰时,有上千人在这里锻炼,公共健身中心建在园区的公寓社区,有室内、室外两个健身板块,总投入1000多万元,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园区企业职工和周围群众休闲健身的需求。近年来,如东县在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增建了全民健身设施,推进自行车道、健身步道等慢行系统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健身需求。“具体做法包括:居住区规划和已建小区改造时合理布局体育建设设施,对各镇(区、街道)现有的全民健身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全方位推进全民健身设施的补缺及优化工作,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有序开放力度。”县体育局副局长张晓明告诉记者,掘港镇是全县的健身中心,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最完善,整个县城有大大小小的晨晚练点60多个,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的10分钟健身圈是一大亮点,满足了市民群众就近健身的需求。
    据了解,如东县以“万村体育健身工程”为基础,从2012年开始实施了乡镇健身设施扩面延伸工程。通过两年建设完成了如东县所有213个行政村、48个社区居委会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在全面建成县城城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基础上,去年开始大力推进乡镇、村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等建设。全县新建体育场地30多万平方米,新建乡镇体育公园4座,2014年底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2平方米,初步形成比较均衡的城乡体育设施布局。同时,结合旅游业发展,在体育设施场地建设上开展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尝试,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江苏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如东县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拟建的中国风筝放飞基地、江苏省运动员运动康复训练基地已进入实施阶段。
    密植社会组织网络,把健身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
    社会组织机构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推进体育社团承接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相关转移职能,来推动体育社团组织向基层和不同行业、不同人群覆盖延伸,加快镇(区、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要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健身,需要一个分门别类的组织体系,细化到各个行业各个人群。”蔡守平告诉记者,栟茶镇着重加强体育组织机构建设,除了成立体育总会,还成立了老年体协、农民体协、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等7个协会,全镇200多名体育指导员分布在各个村居站点,义务指导群众进行健身,“这些组织就把各行各业的群众,按照兴趣和特长有效组织起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蔡守平说。
    不仅在栟茶镇,如东全县14个镇区都建立了以镇(区)体育总会为统领,各专业、分支协会为架构的组织体系。在全县层面,正逐步形成以县体育总会为龙头,县体育协会为骨干,镇(区、街道)体育总会为枢纽,镇(区、街道)体育专项协会和体育俱乐部为桥梁,村(社区)各类体育俱乐部、健身活动站(点)为基础,机关、企业、学校、团体体育组织为补充的六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我们采用‘宝塔型’构建、‘根系式’延伸模式,搭建‘横到边、纵到底’的体育社团组织网络格局。”县体育局副局长张晓明告诉记者,全县有县级社会体育组织25个,各镇区体育协会71个,各村、社区延伸成立了118个全民健身俱乐部、636个全民健身点,形成了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得益于这些覆盖到村、社区等基层单元的组织网络,农村老百姓也都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他们干了一天农活,尽管腰酸腿疼,还不忘到村公共服务中心跟大家跳跳健身操,没有这样的组织网络,就调动不起老百姓健身的积极性。”朱春霞告诉记者。因此,要让全县上到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下到基层农村的老百姓都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单靠政府的行政推动不仅力量达不到,也难以让群众从心理上接受。只有通过非行政的社会组织网络,才能让民众在一种自发自觉的氛围中,产生价值认同,从而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资本的力量,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进来,通过密织社会组织网络才能有效推进这一体系建设,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县体育局副局长张晓明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单项体育协会的主体性作用,如东县自2013年开始,坚持政府引导、协会主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协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县每年群体活动80%都由协会承办,充分调动了各单项体育协会的积极性、自发性和全民参与健身的热情。
    打造公共体育品牌,提升全民参与的感召力
    今年4月,掘港镇组织以黄海剧团为班底的健身秧歌队赴张家港市参加健身秧歌大赛,最终一路过关斩将,夺得了四套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双冠军,相较于去年双亚军又进了一步。“这几年掘港镇对外参赛屡获大奖,参加市秧歌大赛荣获第一名,参加在徐州举行的全省健身秧歌大赛勇夺冠军,赴昆山参加柔力球比赛,获两个亚军等等。”掘港镇文化站站长沈亚秋说。这种“以赛带练”的模式既丰富、提升了该镇公共体育产品的种类和水平,又调动了群众参与健身,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近年来,如东县依托传统节日、体育赛事、庆典活动等重大节点,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广泛开展面向基层、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的赛事活动,组织适宜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从而推动了全民健身广泛、多元、持续发展。
    “县镇运动会”是如东体育传统品牌赛事,全县及14个镇区每四年都举办一届全民运动会,办赛方式和项目设置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力求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每一年度的全民健身日和南通体育日启动仪式作为健身动员的号角,将启动仪式办成涵盖新优节目展示、健身讲座、活动竞赛等活动的体育节。“这些传统健身活动已成为全县人民群众翘首期盼的体育健身大餐,充分彰显了全民健身、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宗旨。”县体育局副局长张晓明说。围绕赛事和体育产品,打造、培育如东特色体育品牌,是如东县对外叫响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知名度的一条创新路径。
    目前,“百村千人体育系列活动”已成为如东农村体育经典品牌项目,形成“一镇一品”的区域体育特色。全县14个镇区均已形成1至2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健身品牌项目,如县城掘港镇的乒乓球、岔河镇的足球、长沙镇的篮球、洋口镇的羽毛球项目已发展形成业余联赛机制;掘港镇的空竹、新店镇的风筝将传统健身项目纳入到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如东独特的自然条件、广袤的滩涂和适宜的风力资源孕育了两大特色项目“海上迪斯科(滩涂踩文蛤)和空中交响乐(滩涂放风筝)”。“海上迪斯科”2010年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中国十大体育旅游示范品牌”。“滩涂放风筝”成为全国知名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1989年以来如东先后举办了15届国际、国家和省级风筝大赛。每年的如东国际风筝会和江苏省风筝精英赛,作为一项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风筝赛事,已成为国内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的精品赛事。
    提升体育指导能力,为百姓健身提供保姆式服务
    把公共体育资源向基层覆盖,深层面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树立健身休闲的理念,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近年来,围绕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如东县借助社会组织网络,搭建起体育惠民、体质测试、健身指导、智慧体育等服务平台,为群众开展科学健身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全民体质监测是每个镇(区)文化(体育)站一项重要的体育惠民服务职能。去年,掘港镇承担了县体育局全国第四次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完成样本3000多个,对全镇适龄体质测试对象进行排查摸底,并相应设立了环保局、公安局、群力幼儿园、如东中专、龙腾机械、虹元村等监测点,确保了符合体质测试各年龄段对象的应测尽测。“通过体质监测活动为老百姓‘开处方单’,制定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案,开展集科学健身知识普及、信息咨询、运动康复于一体的指导服务。”沈亚秋说。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这些服务职能的具体践行者,他们手把手教授老百姓健身锻炼的方式,传播健身的理念。“需要通过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完善培训体系,来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队伍。”蔡守平告诉记者,栟茶镇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这个特殊群体的作用,派他们到南京等地接受培训,先后有几十人走上了义务辅导基层百姓体育健身的指导员岗位。“针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农村群众健身指导相对薄弱的情况,我们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体育工作中的引领优势,全县220名大学生村官全部通过南通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体育局副局长张晓明说。目前,全县已有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2998人,全县每万人中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0人。形成县、镇、村三级全民健身指导网络,全县晨晚练点、村(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全覆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