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表演赛”办成“大合唱”——生态体育助推宿迁体育迈上新台阶

    北京奥运会后,宿迁体育人适时提出了“生态体育”的概念,而且践行着“发展生态体育,振兴体育产业,繁荣体育事业”的理念,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体育之路。
    对于生态体育的内涵研究,宿迁委托专家学者进行规划设计,对于生态体育的道路选择进行了归纳和描述:生态体育是面向大众的体育,讲究科学,注重协调,追求长期繁荣。
    群众身边的场地随处可见。市区公园“体育化”,体育设施“公园化”。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建成区占地356公顷,健身绿道、900米田径场、门类齐全的各类球场、水上公园、自行车主题公园等等成为市民的乐园。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宿迁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2.42平方米,高于全省人均量。
    群众身边的组织遍布城乡。培育和壮大体育社团成为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拥有市、县两级体育协会143个,俱乐部240余家,晨晚健身点2300余个,部分体育社会组织已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参与公共体育的组织和管理。
    科学选择运动项目,科学开展运动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评比表彰等措施有力的促进其素质提高。目前,全市经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2710人,一线社会指导员常年活跃的晨晚练健身点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组建国民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中心,通过加大投入和人才引进成为国家级试点单位,通过体质测定和提供运动处方不断增强群众的健身意识,通过健身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不断提高群众健身积极性,通过建立市民健康档案和跟踪服务促进群众健身的持续开展。
    只有将体育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格局,体育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姓也才能通过全民健身,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宿迁成为地级市刚过18岁,经济总量增长了10.6倍,财政收入增长了40倍;宿迁体育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用部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进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的体制机制是体育工作永续繁荣的保证。古黄河万米健身带规划得到了规划部门的批准,占地12平方公里的三台山森林公园提质改造中,要求体育部门介入规划和建设,北京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编制的生态体育产业园的概念性规划内容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采纳吸收。“千里绿道联通”规划由市规划局主导编制并进入后期论证。规划与体育部门共同委托清华大学新经济新产业研究中心编制的生态体育城市建设规划也取得阶段性进展。
    发展生态体育,其目的是振兴体育产业,繁荣体育事业。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应是长期努力的方向,依托传统文化和资源禀赋创设品牌赛事逐步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生态体育赛事的举办,唤起人们在享受良好生态的同时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追求速度却不超越底线,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运动水平,扩大参与人群把“表演赛”办成“大合唱”成为赛事永恒的主题。(宿迁市体育局局长 臧广甫)

(中国体育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