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常州体育设施开放及青少年体育工作

    12月20日,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主办,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等中央媒体和新浪网、搜狐网、国家体育总局政府网等网络媒体共18家媒体单位共同参与的“走基层—青少年体育宣传采访活动”记者团来常州,采访报道常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和青少年体育工作。
    近年来,常州市积极探索和推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切实缓解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活动场地相对不足的矛盾。2008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常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城区第一批35所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向社区居民敞开了校门,新增全民健身场地近30000平方米。2011年,市体育局和财政局联合制定出台了《常州市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室内体育场馆建设资金补助办法(试行)》,对学校新建体育馆给予每平米1000元的补贴。2012年,市教育局、体育局和财政局又联合制定出台了《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补充实施办法》,根据开放情况给予每年2-5万元的管理和维护经费补贴。
    目前,常州市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俱乐部管理。学校建立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采取不同时段的免费或有偿服务(如兰陵小学、西横街小学等);二是委托经营。引进品牌连锁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按照“企业经营、学校监督”的原则,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如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引进了英派斯);三是公司化管理。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武进区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管理坚持公益性原则(如春江镇等)。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坚持属地管理原则、限量准入原则居民“凭卡免费”锻炼三项原则,建立晨练登记制度、安保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三项制度;同时实施三类培训,即市教育局、体育局等部门对学校体育设施进行安检、保养及使用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学校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细节等方面的培训,社区对入校健身居民进行安全锻炼、文明行为等方面的培训。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50%的学校体育设施实现了对外开放,其中溧阳市达到100%对外开放。
    近年来,常州市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加强领导,齐抓共管,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通过完善竞赛体系,积极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运动等途径,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常州市中小学生体育竞赛已形成校体育节、区体育运动会和市级年度比赛三个层面,市级单项年度竞赛、市级特色学校交流比赛和体育协会少儿单项比赛三大类别的竞赛体系,全年全市性比赛学生参赛规模超过5200人次,439人次参与比赛执裁工作,比赛日达55天。形成了“暑期阳光体育夏令营”、“校园体育吉尼斯”、“阳光体育校本化”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阳光体育活动名片。在校学生每人都能够掌握1-2项体育技能。
    2012年,常州市政府转发了市体育局、财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教体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的意见》,市体育局设立运动员文化教育奖学奖教金,鼓励教练员、运动员和文化教师共同努力,切实保障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目前已形成了五种模式:一是市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办市少体校、市延陵中学、市运动学校。市延陵中学加入常州市教育局所属的市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加强初中阶段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二是推进市队校办或联办。市少体校与钟楼区5所小学开展了“联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实现体校项目到基层学校“市队校办”,体校教练走进基层学校,学校利用体校场馆开展体育工作的双赢。三是辖市区少体校由教育系统办校(如武进区少体校、金坛市少体校、溧阳市少体校)。采取与当地优质学校联办或独立办校的形式,成为解决基层业余训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四是在名校中设立高水平训练点(如在省常中、武高等设立田径高水平训练点),充实项目发展基础。五是市教育局、体育局联合挂牌100所体育特色学校(幼儿园),帮助全市范围内有体育特长或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实现文化学习和兴趣发展相结合,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打实基础。
    早在2005年,市财政局、教育局、体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联合出台了《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员安置工作实施办法》,通过优秀运动员的自主择业,货币补偿安置和定向就业安置等政策,妥善做好优秀运动员的安置工作。截至目前,常州市区财政已拨付近千万元用于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加强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构建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先后在市少体校、江苏省工程技术学院等学校建成4个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积极为运动员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服务。加强伤病医疗保险工作,市财政设立运动员伤病专项保障经费,投入近1500万元加强市体科所和运动员伤病医疗康复中心的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治疗。
    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家,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6家,江苏省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3家;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5家,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14家;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家,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1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