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有特色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体育和教育、训练和教学之间的矛盾。2007年,常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教体结合全面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教体结合,随后编制出台了《2008-2010年常州体育事业发展三年纲要》,将教体结合工作纳入全市体育事业发展三年纲要,列入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在今年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上,常州运动员获得金牌总数第三、奖牌总数第一、总分第二的好成绩,业余训练全面走向正轨。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横向联动。体育与教育部门建立定期交流的联席会议制度,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老师队伍发展等方面形成合力;调整学校考核体系,在学校综合督导和校长考核中加重了学校业余训练和学生竞赛的考核比重,鼓励基层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实现系统内的上下配合。通过与各辖区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签订省运会目标任务书、《培养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合作协议》等形式,将保障运动员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与区县的合作协议,共同关注体育人才培养,并形成良好的工作基础。
    同时,不断探索运动员职业教育。办好常州市运动学校作为首批江苏省体育职业技能培训省级基地,学校加强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全面参与课改实验点建设和星级职业学校评估工作。面向运动员加强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先后在全市范围内建成4个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年举办培训班,积极为运动员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服务。
   
    完善多种业训模式
2007年以来,通过培育和完善教体结合的多种形式,缓解业余训练的学训矛盾,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学训环境,保障运动员成长成才。
    在项目队伍建设上,一是创建和深化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在全市创建100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幼儿园)的基础上,把有条件的特色学校培养成市级优秀运动队及市队项目训练点,实行市队校办;二是开展优势项目市队区办工作,探索构建体育行政部门、基层优质学校、教练员、运动员家长四方责任共担的合作体系。
    在体校办校模式上,形成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市少体校、市运动学校为市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办校;二是辖市区少体校纳入教育部门,部分区少体校为教育系统独立办校,或与当地优质学校联办;三是增设少体校附小,使运动员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四是加强系统内办学力量。
    在项目发展基础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上,在常州部分名校中设立训练网点,作为教体结合的补充。

    搭建平台挖掘人才近年来,常州市通过实施教体结合,挖掘、凝聚、整合教育体育资源,分别构建了体育特色学校、选材运动会、阳光体育活动等工作平台,充分展示了体育育人的重要意义,为体育人才的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以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为平台,促进学校业余训练和项目选材,培育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学校体育特色发展链,并通过特招政策完善体育特长生培养体系。每所特色学校均有一项以上体育特色项目、24支运动队,每年参加至少2次全市范围的交流比赛。在体育特色创建成绩突出的重点学校开展联合办队的工作,实现名校强项的联合,提升体育特色学校的品质,拓宽体育项目队伍发展的路子。
    以选材运动会为平台,加强体育项目选材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各辖市区运动会、单项比赛与市年度比赛相互衔接、基层选材联络员与市体校项目教练员相互配合的选材网络。一是针对小巧灵项目选材要求,组织教练员到幼儿园、小学选材;二是组织开展幼儿趣味体育运动会,创新比赛项目,服务项目选材;三是调整各项目市级竞赛规程,组织选材比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