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体育 服务和谐社会

    进入新世纪,江苏体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省体育系统紧紧抓住承办第十届全运会和迎接北京奥运会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团结拼搏,扎实工作,着力提高体育服务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和谐体育和体育强省建设,各项工作不断上水平、上台阶。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理清工作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化认识,更是指导体育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近年来,江苏省体育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工作全局,自觉运用战略的眼光考量体育发展的背景,不断增强机遇意识,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能力。

    增强机遇意识。随着2001年成功申办十运会,江苏体育事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不可多得的重大机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体育工作专门颁发意见和决定,这些都为新时期江苏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省体育局反复要求全省体育系统一定要果断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进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这几年,省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新建了一大批场馆设施,为建设体育强省奠定了基础。以承办十运会、备战奥运会为契机,调整项目结构,优化项目布局,加快后备人才培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城乡体育统筹协调发展。以沿江大开发为契机,推动环太湖体育圈和沿江体育带建设。以城市规划调整和乡镇区划调整为契机,加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许多市依法将体育设施规划列入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之中,使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

    理清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早在2004年,省体育局就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体育工作,增强体育工作的机遇意识、全局意识、统筹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认清大势,加快发展。同时,提出了“抓基层、打基础、增后劲、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和“两手抓”的工作方针,一手抓十运会筹备工作,一手抓体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一手抓群众体育,一手抓竞技体育;一手抓事业进步,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当前工作,一手抓长远谋划。2005年,又提出牢牢把握“一个统揽”,做到“三个坚持”,即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体育工作全局,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坚持提高能力、服务发展,全力以赴做好十运会办赛参赛工作,全面提高我省体育工作的水平。2006年,在十运辉煌的高端平台上,提出大力弘扬十运精神,认真谋划“十一五”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江苏体育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从我省体育资源状况、体质特点、训练条件和经济保障水平出发,重新思考和制定了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坚持走内涵发展的精兵之路,促进江苏竞技体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2007年,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体育服务能力和自身的发展能力,努力做到“八新八前列”,确保到2010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

    创新工作方法。方法决定成效。面对十运会办赛参赛的艰巨任务,面对建设体育强省的光荣使命,全省体育工作者不等、不靠,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主动争取领导、协调部门、发动社会、用好政策,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重点抓好几个环节,作为突破口,打开工作局面,推动各项体育工作上台阶、争一流。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局党组把2006年确定为全省体育系统的“改革创新年”,要求全省体育系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决破除制约体育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积极实施科教兴体战略、人才强体战略,大力推进尖子人才工程、金牌教练工程、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使工作任务“硬化”,夯实基础,增强后劲,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采取“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实施了奥运争光行动计划、训科医管一体化、体育赛事品牌战略、万村体育健身工程、新四个一工程、人人健身家家乐行动计划、体育产业振兴计划、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阳光体育运动等重大工程项目,提高综合效益,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体育公共服务。

    提高两个能力。提高体育的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是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几年来,省体育局特别重视“两个能力”建设,反复要求全省体育系统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事在人为的观念,跳出体育看体育,围绕中心谋体育,着眼大局兴体育,服务全局干体育,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先后把2004年、2005年确定为全省体育系统的求真务实年,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去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为发展服务,让群众受惠”的原则,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体育扶贫工程,开展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和国民体质监测环省行、乡镇行、省级机关行活动,促进区域体育、城乡体育、人群体育协调发展。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体”和“科教兴体”战略,通过交流引进、岗位培训、挂职锻炼、进修深造等方式,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着力提高队伍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发展能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效能。2006年省体育局在省级机关作风评议中名列政府序列第五名,是满意度增幅最大的部门。

     二、全力以赴办好第十届全国运动会

    第十届全运会于2005年在我省举办,这是建国来江苏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重要活动。十运会共设比赛32个大项、357个小项,赛区分布全省13个省辖市、9个县(市、区)和6所高校,比赛训练场馆132个,全国46个代表团近万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各类与会人员达4万人,历时4个月。全省上下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十运会全面实现了“环境优美、设施优良、服务优质、成绩优异”的预期目标,真正办成了“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竞赛组织井然有序,群体活动有声有色,各项工作优质高效,十运会真正办出了一流水平、江苏特色、综合效益,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省委省政府、全国体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我省体育健儿四年如一日,坚持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满负荷、高强度训练,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十运赛场上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赛出了形象,取得了精神文明和运动成绩双丰收。十运会资源开发达到4.7亿元,加上其他渠道筹措的资金、实物等,总额达6亿元,到账率,创下了我国全运会资源开发的新纪录,在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昭示着大型体育赛事广阔诱人的前景。同时,坚持节俭办十运,据不完全统计,十运会经政府采购物资器材累计1.2亿元,比原预算1.45亿元节约资金2500万元,节约率达17%。十运会之所以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开源工作做得好,节流工作也很出色,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十运会的财务支出,还是场馆建设,审计未发现一例财经违法违纪事件。在筹备和举办十运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举省一致、团结拼搏,奋发向上、争创一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勤奋工作、自觉奉献”的十运精神,这是全省体育系统“十五”期间最大的收获,也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表明:老百姓对十运会的知晓度达98.1%,对十运会组织工作满意率达96.2%;关于十运会举办给江苏带来的影响,有94.1%的人认为有利于加速城市建设,改进市容市貌;80.4%的人认为有利于扩大地域影响,进一步提高江苏省的知名度;75.6%的人认为有利于改善精神面貌,提高市民素质;69.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十运会增强快乐感与荣耀感;68.7%的人认为有利于聚集商机和人气,促进经济发展;57.7%的人认为有利于增加体育知识,普及全民健身意识。十运会真是一个“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江苏承办十运会,真正实现了综合效益。

     三、加快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系

    近年来,江苏省体育局始终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的工作方针,加快群众身边的场地、身边的活动、身边的组织建设,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系,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社会化进程,全省基层全民健身体系覆盖达标率达90%。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省国民体质指数男子第一、女子第二,综合指数仅次于上海,列全国第二位。体质总体优秀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

    加快群众身边的场地建设。江苏省体育局始终把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不断改善群众健身的场地设施条件。1998年至2005年,共建设了6279个全民健身工程(点),城市平均每个社区10个,农村平均每个乡镇 2个。200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的“农村文体工程”建设部署,大力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共有7295个行政村完成建设任务,超过过去8年全省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总量和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的试点总和,加上原有的达7753个,覆盖了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其中,22个县(市、区)实现“村村有体育场地”的目标。各地以村级体育设施为阵地,大力开展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体育锻炼正成为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今年开始,江苏从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目前,各地建设方案和配套资金基本到位,器材招标工作顺利进行。大多数尚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县(市、区)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了责任状,确保今年率先在全国实现“村村有体育设施”的目标。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向较大自然村、农民集中居住点覆盖延伸,在农村规划居住点和较大自然村建设2万个健身点,基本做到农民健身不出村。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决定在全省社区乡镇建设体育活动中心,确立了依托文化(文体)站、提高综合使用效益的建设思路,明确了建设标准(室外1套健身路径、2张乒乓球台和3片运动场地,室内1个健身房、1个乒乓球室和1个棋类活动室)和省、市、县三级体育部门经费补助政策。省体育局从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分别补助苏南、苏中、苏北每个体育活动中心2万、2.5万和3万元。目前,各地已报建651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67.1%,其中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泰州将100%建成。到2008年,全省每个乡镇和社区建有体育健身中心,在全省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5万个小篮板工程。同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所属的体育场馆积极向社会开放,努力提高利用效率,方便城乡居民开展健身运动。

    繁荣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每年全民健身周期间,各地举办全民健身活动近万项,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超千万人次。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已连续举办三届,设省级机关部、企业部和老年体协部,每次参赛上万人,历时七八个月。2006年,在全国率先将全民健身周活动延长为全民健身月,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总人口从2002年的35%上升到44.66%。近年来,共涌现了15000余户“江苏省健身好家庭”和一批著名城市健身景观。

    今年以来,坚持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广泛开展有创意、有规模、影响大、参与广的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进机关、进军营以及迎奥运健康跑、“人人健身家家乐”等活动,精心组织首届江苏省农民体育节、首届江苏省业余乒乓球联赛、首届江苏省台资企业运动会、首届江苏省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篮球比赛、第二届江苏省老年人体育节、第二届“沿江体育带”全民健身大联动、第二届全省业余篮球联赛、第二届江苏省全民健身月、第二届洪泽湖水上运动会、第四届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全国亿万职工体育健身展示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提高组织程度,扩大社会影响,增强活动实效,努力做到天天有安排,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活动,阶段有高潮,常年不断线。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在全国较早地就青少年体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采取十大类三十项措施,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课教学、课外锻炼、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及时印发了《关于开展“送体育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广泛开展送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明星、体育竞赛、体育指导、体育设施、体质监测、业余训练、高水平运动队、体育科研进校园的“十送”活动。牵头组织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江苏省启动仪式和全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开幕式,其中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共设63个比赛项目,历时7个月。加快实施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繁荣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特色体育项目和非奥体育项目,创建一批特色体育县(市、区)和乡(镇)。通过建设引导、活动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建设“环太湖体育圈”、“沿江体育带”。

    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农民体育协会和老年人体育协会基本覆盖到乡镇,许多村也建立了体育健身组织,今年,启动了“万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培训计划”,全省将培训一万名有特色专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上原有的,基本上做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省属体育社团已达47个。全省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7万人,总数居全国第一,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9.5人。下一阶段,江苏将进一步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健全市县两级体育总会、市县乡三级农民体育组织和老年体育组织,并在行政村建立群众体育健身组织。力争到2010年,各市、县(市、区)全部建立体育总会、农民体育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各乡镇建立农民体育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绝大多数行政村建立体育健身组织,全省体育社团注册会员15万人以上。其中,省属体育社团总数不低于60个。

     四、以备战十运会为契机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2001年江苏获得十运会承办权后,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参赛成绩进前三”的目标任务。省体育局遵循“抓奥运带全运,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两手抓”工作方针,努力提高备战组织程度。根据十运会备战形势,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战略思路,即:做强做大现有项目,巩固发展优势项目,切实加强潜优势项目,努力提高三大球竞技水平,积极增设空缺项目,用好用足人才交流政策,想方设法增强总体竞技实力。我们用目标凝聚人心,以政策激发动力,建立层层负责的目标责任制,提出了“唱低调、兴衰兵、找问题、狠抓细”的备战工作思路和“年年都是全运会”的工作要求,将十运会周期按年度分为战略调整年、战略相持年、战略突破年、战略决战年,分年度确定“遏制下滑、止跌回升、逼近目标、昂首前三”的目标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制定年度任务指标与各类人员年度津贴、成绩奖励挂钩等激励政策,完善奖励机制,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充分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了训练、科研、医疗一体化等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全力保障,联合攻关,加强信息收集,提高参赛备战队伍的整体实力。各训练单位、各运动队以提高训练质量为中心,坚决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坚持科学训练、刻苦训练、系统训练。不断深化对项目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制胜规律的研究,创新训练手段,采取有效措施,苦练致胜绝招。广大运动员、教练员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坚持满负荷、高强度训练,向训练要质量,向时间要效益。天道酬勤,1400多天的刻苦训练浇灌了金牌之花,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向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十运会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认真总结十运会经验的基础上,省体育局及时提出了江苏竞技体育走集约发展、精兵之路的指导思想,推动竞技体育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是进一步优化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布局。确定了一批重点项目、优势或潜优势项目和基础项目,做大做强优势项目,适当裁减弱势项目,缩短战线,提高效益。批准成立了省体育局训练中心,主要负责田径等项目一、二、三线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提高训练的规模效益。推行运动项目(项群)管理中心制,成立了田径、武术、重竞技、篮排球等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加强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明确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二是建立健全参赛备战工作机制。紧紧围绕2008年奥运会,实施“尖子人才培养工程”,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人员实行重点保障,成立了14个奥运会金牌攻关组,多次召开各金牌攻关组过堂会,着力研究解决提高竞技水平的关键问题。建立了专门的服务保障体系,成立了5支科技服务队和技术支持部,实行科研人员跟队服务,切实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行十运会训科医一体化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充实为训科医管一体化,不断提高科研医疗攻关能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学习借鉴中国女排等国家队的成功经验,在省优秀运动队全面推行队委会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推动训练管理体制更加优化,训练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不断完善运动员进队及入学、退役、保险、关怀基金等保障工作。2006年,妥善安置了退役运动员136人,安置率达70%,另推荐57名退役运动员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三是启动实施“金牌教练工程”。成立教练员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一线教练员的岗位设置、资格审定、业务培训、工作考核等,以进一步规范教练员的管理工作。举行了十一届全运会周期教练员聘任大会,公开聘任承担十一届全运会周期任务的一线主教练、教练及管理干部。编写了优秀运动队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材,在运动队中大力开展荣辱观教育。仅2006年就举办了10期专家讲学活动、44次专家及工作组研讨会,参加各类学习培训人员累计达5389人次,进一步提高广大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开展业余教练员注册和积分排名,修订职称评定办法,增强业余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建立层层负责的目标责任制,指标到队,责任到人。四是大力实施“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建设的意见》。今年,与省教育厅一起又制定了《关于深化教体结合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意见》,不断加强和改进业余训练工作。目前,全省创建了16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8个国家级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以及50个省级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130所省级传统项目学校、22个省级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达1.8万人。

    2002年以来,全省共有26人在11个项目上获得39项次世界冠军,73人获128项次亚洲冠军,每年都获得国家“突出贡献奖”。尤为可喜的是,2006年江苏运动员在奥运项目世界大赛中共有11人获得15项次世界冠军,其中新增世界冠军8人;在多哈亚运会上,43名运动员参赛27人次夺金,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和获金牌数全面超上届;在全国年度最高水平比赛中,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其中新增全国冠军30人。今年,江苏运动员已获得了世界杯大奖赛女子佩剑、世界游泳锦标赛女子双人10米跳台、国际马拉松赛、世界杯山地自行车赛、第四十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跆拳道世界锦标赛女子47公斤级6枚金牌。

     五、面向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是健康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建设体育强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按照“经营体育”和“大产业”、“大开发”、“大开放”的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夯实体育产业工作基础。立足于早,着眼于实,广泛调研,精心谋划,及时制定了《江苏体育产业振兴计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基本建成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全社会参与兴办、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新格局。体育产业总值增速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到201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以上。举办了数期全省体育产业干部培训班,加强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提高全省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水平。制定了16个产品的企业标准,并在省质检局备案。几十个品目的产品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检测和认证,进一步规范体育服务标准,保证体育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大力推进体育资源开发。坚持“以体为本、多元发展、多业并举”,加强体育场馆开发利用,深化内部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完善配套服务,盘活存量资产,开展多种经营,全面提高运营质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资源组合,积极开展健身娱乐、体育竞赛、健身培训、文艺表演、体育用品销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继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标兵单位之后,又被评为国家级全民健身中心。省发展体育基金会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募集资金,基本金已达1000万元,开展了一系列捐赠、资助、帮扶活动。充分整合体育有形无形资源,今年首次召开了体育资源信息发布会,向社会发布80余项体育赛事、运动队和运动场馆冠名合作与开发、体育品牌推广等类别的体育资源,推动体育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加强体育彩票发行工作。体育彩票是体育事业的生命线。江苏省体育局高度重视体育彩票销售和管理工作,2004年花大力气全面清理了体彩代理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减少管理环节,降低发行成本,树立了体育彩票的良好形象。加强基础建设和队伍管理,在全国首创建立彩票专管员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省体彩中心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提高服务质量。坚持公开申报,科学布点,近几年全省新增体彩销售点从不足2000个增加到6400多个,较好地填补市场空白点,极大地方便了彩民购彩。加强彩票新玩法的研究开发,去年底成功上市了“5+1”新玩法,体彩大乐透也于5月28日正式上市,目前发行种类达8个。利用“中国江苏”网,开展江苏体育彩票在线访谈,通过网络互动与广大网民交流信息,答疑释惑,解读体彩政策,公开政务信息,提升公益形象,扩大社会影响。严格执行彩票发行与管理的各项规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制度、源头上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发行费的监管。2002年至2006年,全省共销售体育彩票99.85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2006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32.6亿元、跃居全国第一,比上年增长66.8%,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7年,截至6月14日,体育彩票总销量达20.79亿元,销量暂列全国第一。

     六、高标准高质量地办好大型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具有多元功能,对于丰富人民生活、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省体育局充分利用承办十运会兴建的体育场馆,积极申(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

    成功承办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共设28个大项、268个小项,55个代表团(队)、6644名运动员参赛,各类与会人员达1万多人。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竞赛组织井然有序,大型活动精彩热烈,资源开发成果显著,接待服务热情周到,各项保障严密周全,体现了快乐、健康、和谐的大会宗旨。江苏共有265名运动员参加21个大项比赛,绝大部分运动员来自高校、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共夺得34枚金牌(居全国第二位,上届13枚)、17枚银牌和13枚铜牌,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称号,参赛规模、参赛成绩全面超上届,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江苏成为全国惟一承办过全运会、城运会、全国体育大会三大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省份。

    顺利举办第十六届省运会。第十六届省运会设青少年部、高校部和职工部共63个大项、947个小项,15000多名运动员参赛,是项目最全、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省运会,首次采取申办方式确定承办城市,首次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首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竞赛,有效地规范了竞赛秩序,保证了各项比赛的顺利进行。专门成立了反兴奋剂领导小组,加大兴奋剂检查力度,对参赛运动员进行飞检、赛中检查和赛后抽查的数量比上届省运会增加了20%,确保省运会干净、文明、和谐。组委会监察部先后三次就赛风赛纪对各参赛队进行调查,总体评价好和比较好的分别为82.3%、92.4%和95.3%,呈逐步上升趋势。省运会期间还举办了群众体育先进表彰会、全省体育科学大会、体育邮展等各类大型活动。

    精心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充分利用十运会的场馆资源和竞赛组织人才优势,积极申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2002年�C2006年,全省共组织省级以上各类体育赛事945项次,其中国际比赛83项次,全国比赛368项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综合效益。承办比赛呈现出规格高、水平高、规模大等特点,而且一些项目是第一次在中国甚至是在亚洲举办,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世界杯跳水赛、女子重剑世界杯大奖赛、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等均为世界单项最高水平比赛。对于各项比赛工作,江苏省体育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竞赛无一责任事故,参赛运动队无一投诉意见。坚持走市场化道路,采取企业冠名、分担风险等方式加强竞赛综合开发,以赛养赛,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今年,已列入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计划的有34项国际比赛、59项全国比赛,此外还有省政府批准的113项省级比赛。目前,已成功地承办了中国高尔夫球公开赛、中韩明星篮球对抗赛、中美拳击对抗赛、国际马拉松赛、2007年蹦床世界杯、轮滑世界杯、环太湖马拉松赛等14项国际比赛,全国棒球联赛、全国跳水冠军赛、全国曲棍球冠军杯赛、全国城市体育舞蹈锦标赛、全国青少年健美操锦标赛等32项次全国比赛。

     七、以“强基工程”为抓手加快基层体育发展

    基层体育是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2003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确立了“抓基层、打基础、增后劲、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强基工程”,不断加大对基层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促进城乡体育、区域体育共同发展。

    大力推进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实现“两个率先”的要求,以超前眼光和更高标准,全面推进市、县级体育设施建设。鼓励支持省辖市建设“两个中心”,即一个5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和一个包括游泳馆、5000座左右的体育馆、3万座左右的塑胶跑道标准体育场在内的体育中心。引导和鼓励每个县(市、区)实施新“四个一工程”,即到2010年至少建设一个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一个3000座体育馆、一个游泳馆或标准室内游泳池、一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目前9个省辖市基本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全省参加县级考核的64个县(市、区)中,20个县(市、区)完成或即将完成“新四个一”,基层体育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基层体育设建设扶持力度,苏北的县(市、区)“新四个一工程”补助达到1000万元,苏中苏南也有所增加。同时,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坚持资源整合利用,采取财政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市场运作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对符合建设标准、承诺对外开放、提供公益服务的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四个一工程”建设的序列,享受到省体育局的扶持政策。各地积极申报建设,今年又有10个县市申报建设17个项目,年底将有30个县(市、区)可以基本完成“新四个一工程”。

    加强县级体育工作考核。2003年底,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后,省体育局在广泛调研、多次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印发了《江苏省县级体育工作考核办法》。《办法》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农村乡镇为重点,从组织机构、全民健身、业余训练、体育竞赛、保障条件、体育产业和综合因素等7个方面对县级体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以推动全省县级体育工作上水平、上台阶。自2004年起至今已连续开展了三年县级体育工作考核,每年表彰12个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区)和8个进步最明显的县(市、区),充分调动了基层工作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基层体育全面协调发展。

    完善基层体育工作政策措施。在总结县级体育工作考核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新制定了《江苏省体育强县(市)评定标准和办法》、《江苏省体育强镇(乡)评定标准和办法》,拟定了体育强省的指标体系和市级体育考核办法。按照2010年基本建成体育强省的总体要求,自今年起在全省全面开展体育强省、强市、强县、强镇创建工作。与省财政厅共同出台《江苏省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从当年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两个百分点专门用于扶持基层体育设施建设。近两年,省体育局共投入专项补助资金6389万元,补助88个县级体育场馆项目。按照“大头朝下”的指导思想,提高市县体育彩票发行费和县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留存比例,增强基层体育自我发展能力。加大苏北体育工作扶持力度,成立苏北体育发展促进会,推动区域体育协调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