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专题会议召开 六年新增体育面积2200万平方米

    9月5日,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规土局联合召开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专题会议。会议透露,到2020年,本市规划新增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面积2200万平方米,其中群众体育设施面积占七成以上,将兴建区级体育中心、体育主题公园、体育休闲基地、市民健身活动中心、自行车健身绿道等新型群众体育设施,加快全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由市体育局和市规土局联合编制的《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以下简称“《规划》”)于今年7月获得市政府批准。根据《规划》要求,本市新增的2200万平方米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场地)包括群众体育设施面积1630万平方米,占整体规划面积的74.1%;竞技体育训练设施面积100万平方米;赛事体育设施面积52万平方米;教育系统体育设施面积315万平方米;工会系统体育设施面积50万平方米;其它体育设施面积53万平方米。
    新增和改建群众体育设施方面,本市规划新建和改扩建23个区级体育中心,确保每个区县有1至2个区级体育中心;并结合郊区基本生态网络以及郊野公园建设,规划约20个体育主题公园,面积100万平方米;同时还将规划体育休闲基地17个;每个街、镇规划建设一个中型或小型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自行车健身绿道800万平方米;逐步实现社区公共运动场全覆盖,居(村)委会会体育场地覆盖率达到95%.
    新增和改建竞技体育训练设施方面,本市规划新建一线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规划占地面积182.8公顷,总建筑面积为43万平方米;规划二线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布局包括3个运动中心、3所市级体校和15个市属体育场馆的业余训练设施。
    新增和改建赛事体育设施方面,本市规划新建座位在30000以上的体育场3处;座位在10000-30000座位的体育场馆9处;座位在4000-10000之间的体育场馆14处;远景布局10万座位市级体育场1个,满足举办奥运会等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需求;此外布局马术比赛场、激流回旋等专业比赛场馆各1个。
    推进《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是改善民生的需要,是依法兴体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会议理清了《规划》推进的工作思路,明确《规划》落实具体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属地化推进,与新一轮区县总体规划、“十三五”体育规划、年度体育工作相结合,形成强有力的推进机制。第二,融合推进,从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角度,部门合作、融合发展是一种趋势;从为市民综合服务的角度,融合建设是百姓的呼声;从土地资源节约的角度,融合推进是必由之路。第三,创造性推进,要有创新精神;要因地制宜,见缝插针。
    《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自2012年6月份启动编制工作,委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通过调查、座谈、专题研究和问卷等形式,于当年12月完成了初稿。2013年1月至5月先后征求相关市委办局及各区(县)体育局、发改委、绿化局和规土局等部门的意见,最终八易其稿,形成1个规划文本、1个规划说明和6个专题研究报告。2013年8月按照程序进行了公示,2013年10月通过了上海市规划委员会的评审,今年7月获得市政府批准。
    本次全市体育专项规划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重点突出,分步实施。规划涵盖面广,涉及群众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设施和赛事体育设施;层次丰富,既有市级、区级,又有社区级体育设施,重点体现在体育设施均等服务上,突出了群众体育设施项目的布局规划;并按照轻重缓急、易难程度,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规划原则,强调了分步实施。二是注重实际,体现特色。考虑到上海城市特点,本次布局规划根据城市面积小、人口多的实际,强调必须走资源整合、融合建设之路,走具有上海特色的体育设施建设之路。将自行车健身绿道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等具有城市特色的项目纳入布局规划。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