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竞技体育将优势做强 将潜能做优
在全国十二届冬季运动会排行榜上,吉林市以19枚金牌、18枚银牌、8枚铜牌,排名第三的战绩告诉全国——吉林市的体育行!
在索契冬奥会赛场上,吉林市运动员斩获1金、2银、1铜,以几乎占中国体育代表团奖牌总数半壁江山的成绩告诉世界——吉林市的体育牛!
在全国十二届运动会上,吉林市运动员刘浩为我省代表团摘得唯一一枚夏季运动项目金牌;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冬季项目比赛中,吉林市以50金、43银、47铜取得开门红;在其他国家级赛事中获16金、15银、10铜;省青少年赛事中获46金、79银、59铜的成绩告诉所有人——吉林市的体育明天会更好!
吉林市冬季项目有过雄霸一方的辉煌,也经历过低迷不振的沉浮,可谓是喜忧参半,跌宕起伏。如今再次笑傲全国乃至世界赛场,成绩的背后,谱写着全市体育人对“重振体育雄风,重塑体育形象”这一目标的奋斗与努力,更凝聚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注、鼓励与支持。
多年来,吉林市的竞技体育工作一直以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主线,通过落实项目规划,加强梯队建设,拓宽训练渠道,深化改革,科学施训,使竞技队伍不断壮大并向多元化发展。“中心制”便是吉林市首先推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式,即把原有的业余体校、体工队等纷杂的体育机构重新划分,整合成为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和市夏季运动管理中心,从而有效地整合现有资源,为运动员训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随后,吉林市又打出一套“发现、培养、输送”,重三线、强二线、保一线的组合拳,构建了阶梯模式——以各级业余体校和传统体育项目中小学校为主要发现基地,培养初级的竞技运动人才;市夏季运动管理中心和市体育运动学校采用“量体裁衣”的方式培养“苗子”;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等部门作为主要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摇篮。“开放式、社会化、市场化”的总体战略部署,“政府保重点、社会搞热点、市场办难点”的中期布阵,使得李坚柔、王楠、孙龙将、刘浩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从中涌现。目前,吉林市运动员在国家队19人、省队19人、八一队13人,2013年新注册运动员664人,全市各项目注册运动员达到2175人。
如今,吉林市的竞技体育开始逐步由单一的训练比赛向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方向转变迈进。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市体育局在以往“教体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他们充分发挥体育、教育部门主体地位和作用,与教育部门形成合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措施和办法,完善和创新“教体结合”的长效机制,统一协调工作部署,共同研究落实具体措施;对吉林市14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在适当进行经费投入的同时,采取动态管理,会同市教育局每半年检查一次;强化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保证上课时数,把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作为体育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积极为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做好职业转换过渡期的培训和运动员伤病防治、伤残保险工作,充分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吉林市目前已开展25个竞技体育项目,其中冬季项目9项,夏季项目16项,各级各类训练单位10余所。为将竞技体育做“精”,市体育局收缩战线、集中优势,确定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越野滑雪、单板滑雪、女子曲棍球等项目为优势项目,跳台滑雪、高山滑雪、自由式雪上技巧等项目为潜优势项目,公路自行车、射箭为新上项目。将新上项目做大、潜优势项目做优、优势项目做强将成为吉林市竞技体育的后续重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