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惠及三晋千万农民

        山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以行政村为单位,以篮球场、门球场、健身路径、健身广场等为主要设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并配置相应的体育健身器材,投资小、见效快,被广大农民称赞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幸福工程”。2011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两年内实现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农村体育场所“全覆盖”是“五个全覆盖”内容之一,也是新时期服务“三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截至同年底,全省行政村共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7084个,覆盖率约96%,千万农民享受到“体育惠民阳光”带来的实惠和乐趣。

        为挖掘典型示范,宣传先进事迹,展示近年来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取得的成果,为农村体育场所“全覆盖”圆满收官鼓劲加油。8月1日至3日,由新华社山西分社、中新社山西分社、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电视台、三晋都市报、山西青年报等中央驻晋媒体和省级媒体记者近20人组成的山西省农村体育场所“全覆盖”采访报道团前往大同市、朔州市和忻州市采风。

        采访报道团先后走进大同市大同县倍加造镇、解庄村、独树村和南郊区云冈镇云佛新村,朔州市朔城区下团堡乡李家窑村、筷子坪村、峙庄、张蔡庄村,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北合索村、奇村镇明旺村农民健身工程现场实地采访报道。场地建在农民身边,体育走进千家万户。记者在现场看到,村中的老老少少三五成群、井然有序地汇聚在健身场地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健身球、太极扇等体育活动进行的热火朝天。村民们有的欢快地跳着健身操,有的打着腰鼓,还有的在健身器材上运动,边健身边聊天,其乐融融。放暑假的孩子们更是活跃其中,玩滑板的、打篮球的┄┄在家门口的健身场地上玩得不亦乐乎。

        随着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农民健身热潮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大同县倍加造镇德丰广场上正在进行农民篮球赛,倍加造村、郭家窑村、独树村、谢疃村、西村、解庄村、任家小村、营坊沟和恒岳煤机、镇政府组队参赛。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健身队当起了“篮球宝贝”现场献艺,十里八村村民们此起彼伏的加油呐喊声为篮球赛助兴。云佛新村是云冈镇拆迁后的5个村组合起来的新型城镇化小区,建有2个篮球场、4个健身活动场地,前来健身的村民络绎不绝,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今年是新一轮“五个全覆盖”收官之年,全省要完成剩余1116个行政村工程建设任务和妥善解决“两区”2139个行政村体育场地合建历史遗留问题。这些行政村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地形复杂、经济条件有限。朔州市朔城区下团堡乡李家窑村地处坡区,平整土地较少,是目前还没有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之一。看到邻近村子都建起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李家窑村村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解决场地问题,于2011年底当选村主任的朱强自愿捐献出位于村委会前的自己家的两处老宅院,个人先行垫资,拆除10多间房屋,垫土、筑起护坡,准备好材料。加上村委会大院,2200多平方米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土地平整任务已全部结束,8月底前村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健身场地上,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的辅导者、健身活动的组织者,场地设施的维护者,长年活跃在基层,构成全民健身活动体系中覆盖面很广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晨曦如虹还是夕阳西下,在北合索村健身广场上,总会看到姚海霞带领村秧歌队跳着和谐、欢乐、健康的秧歌舞,吸引村民驻足观看。姚海霞是北合索村妇女主任,也是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平时除通过书籍资料学习健身知识,还多次自费外出参加培训,回来后悉心辅导村民。在日常训练中,她总是耐心地一点一点教,一遍一遍示范,手把手辅导,一个简单动作要反复教上十几遍。随着秧歌队的名气逐渐增大,每逢村里或乡镇组织活动,她们都会上场展示。

        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点多、面广、线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重、投资大、困难多、要求高。各市、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持范围、纳入扶贫攻坚计划。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专门成立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领导组,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体育、规划、财政、农业等部门统一思想,协调一致,调动和激发基层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省、市、县、乡(镇)、村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截止2011年底,山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共投入引导资金3.4亿元,匹配全民健身路径10383条、篮球架18204副,实现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43平方米,同时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0000人,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到总人口的30%。

        大同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以抓机遇、建场地、广活动、注实效、求发展为思路,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场地建设为龙头,以广泛活动为载体,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农民喜欢什么就做什么,需要什么就建什么。到目前为止全市建成1个“雪炭工程”灵丘县文体活动中心、178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文化广场42个,配置篮球架1205副、乒乓球台797副、健身器材793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171477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受益人口1392246人。

        朔州市牢牢把握各级政府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经济实力好、基础条件优、领导热情高的乡镇、村为试点,先进示范、典型引路,同时采取连片建设办法,提升标准,先后涌现出怀仁县、应县等一批超面积完成任务的行政村。截止7月底,朔州市共完成1476个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占全部1688个行政村的87.4%。其中,朔城区完成率81.3%,平鲁区完成率78.6%,山阴县完成率96.1%,应县完成率89.6%,怀仁县完成率95.1%,右玉县完成率90%。

        忻州市紧密结合本地情况,从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权益高度出发,统筹城乡发展,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通过财政支持、镇村出地、社会赞助、村民出工等渠道,扎实推进。截止今年7月底,4880个行政村中已有4472个村建起体育场地,总投资14998.4万元,剩余408个村正在加紧建设中。

        各地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注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绿化美化相结合,集美化、亮化、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服务于一体,使其成为健身的乐园和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与文化名城、旅游古都、生态名邑建设,同规划、同设计、同实施。灵丘县园林化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就是和村级公园完美结合的典范,南郊区口泉乡杨家窑村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样板村、文明村规划中。

        各级体育部门充分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成果,举办篮球、拔河、乒乓球、健身气功、健身秧歌、棋类、门球等各类赛事活动,利用春节、庙会、农闲时节开展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积极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大同县倍加造镇的农村篮球赛和农民运动会、忻府区农民篮球赛和乡镇干部篮球赛已经成为当地的传统赛事,农历四月十八奇村镇明旺村的传统文化旅游盛会更是成为体育与文化、旅游集合的典范,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乡镇的云冈镇被国家桥牌协会誉为“桥牌俱乐部”。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铺设的是场地,安装的是器材,而连接的是心灵,传递的是快乐,感受的是幸福。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不但满足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健身需求,也使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新时尚。工程的实施使农民家庭和睦、邻里关系和谐,带来了农村面貌和乡风民俗的深刻变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农村的社会风气、风俗习惯,健身成为衣食住行之后的第五生活元素。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