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山西省沿大运高速公路建起上千个农村篮球场及健身路径,丰富了沿途200万农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600多公里体育长廊纵贯山西南北
山西省在600多公里长的大(同)运(城)高速公路两侧沿线100个城镇的1000个村庄修建篮球场,称之为“山西百镇千村大运体育走廊”。2003年底,大运体育走廊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到2005年6月底,这项工程共得到国家、省、市、县、乡、村各级投资约2140万元;建成650个标准篮球场地、25个健身路径,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4万平方米,新添体育器材近2000件。
这条体育走廊纵贯山西南北6个市,山西由此形成“政府推动、群众主动、典型带动、各方联动、上下互动”的全民健身新局面。各级体育部门帮助农民组织篮球队,培训篮球骨干,为农村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00人,形成农村群众健身和体育比赛的骨干队伍。从2005年春节健身大拜年开始,各地积极举办村际、镇际、县际篮球赛,同时每年举办大运体育走廊篮球赛。
记者在大运体育走廊沿线的一些乡镇看到,许多老年人一早就去健身路径锻炼;妇女则在运动场上扭秧歌、打腰鼓,做健身操,甚至还跳交谊舞;年轻人则结伴打篮球、打乒乓球。
多了打球的 少了惹事的
大运体育走廊的篮球场在晋中市介休县张兰村建成后,村民相振兰自发组织了一个篮球队。这个球队成立2年多来,目前已有15名队员,全是16岁到25岁的小伙子。
说起成立篮球队,50岁的相振兰表示,她当初只是想让孩子们打篮球,少出去惹事。她大儿子的朋友曾因打架出了人命,相振兰想起这事就后怕。她说幸亏自己的孩子当时没去,成立篮球队就是想把这些孩子引入正道。
相振兰没想到,篮球队一成立就再也放不下。目前,她已经投资三四万元,经常带队参加村、镇、县的各种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据球队顾问李强介绍,这些孩子一门心思打篮球,水平提高很快,在介休一带小有名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山西各地浓厚的体育氛围中,许多人被吸引去打篮球锻炼身体,打麻将的少了,赌博的也相对少了许多。群众还编了顺口溜,“建一个球场,少十个赌场”。许多球场与戏台相结合,成为村里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体育场地“进村”给山西的许多农村带来了新气象。
“大运体育走廊”建成后,农村和乡镇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建成之初,平遥县举办学生篮球赛,各村的水平相差不大;但一年后再次举办全县学生篮球赛时,前十名居然全是“大运体育走廊”的惠及村。在全县学生田径比赛中,优胜者也大多来自“大运体育走廊”的惠及村。
革命老区将村村都有篮球场
山西省体育局副局长苏亚君透露,山西省今后的目标,是用五到十年时间,使山西的“两区”(革命老区、山区)村村都有健身场地。要让革命老区人民都享有健身的权利,让农村体育成为老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山西的“两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区之一,包括全省10个市的59个县678个乡镇15625个行政村,共有1200多万人,占全省半数的县、54%的行政村和53%的农业人口。“十五”期间,“两区”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仅有0.66平方米,低于全省0.82平方米和全国1.03平方米的平均水平。苏亚君表示,“两区”的体育基础设施要确保实现一县一中心、一乡一广场、一村一场地;到“十一五”末,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一平方米的目标。
一县一中心,就是在每个县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或田径场。山西省已在陵川、岢岚、和顺、沁源、灵丘、古县实施了“雪炭工程”计划。一乡一广场,就是在678个乡镇所在地建设或改造一个灯光水泥标准篮球场、一条健身路径、两个室外乒乓球台的体育文化广场。一村一场地,就是在15625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建设一个标准体育活动场地(主要是篮球场)。
体育场地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行政村出地,农民投工投劳,体育部门捐赠器材,省里审批的方式进行。建成一个水泥标准篮球场,山西省体育局和省财政共同资助1万元。其中,省体育局利用彩票公益金购置价值5000元的体育器材,省财政为每村安排专项补助资金5000元,不足部分自筹解决。
据了解,山西的县、区目前几乎都在搞体育场地建设,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