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按照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3〕60号)要求,体育总局将拟推荐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中国游泳运动训练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有关单位提出了异议。经核实处理后,我们决定进行再次公示。 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公示内容持有异议的,可在2014年1月23日前以书面形式实名向体育总局科教司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010-87182705 传 真:010-67111073 电子邮箱:kejichu@sport.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邮编100763。 体育总局科教司 2014年1月17日 附件: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中国游泳运动训练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陆一帆、杨红春、郑闽生、程燕、贾蕾、闫会萍、温宇红、马云、蔡有志、许琦 主要技术内容: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中国游泳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历程。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游泳奖牌颗粒无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游泳作为体能类基础大项之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及时总结失败教训,针对中国游泳现状,遵循“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实践”的原则,有层次地展开系统攻关研究,以此实现中国游泳理论的创新及关键技术的突破: 1. 优秀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体系的建立 进一步明确机能监控常规指标同游泳训练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组合的同时研究确定灵敏、无创新指标,建立了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物信息监控模式与系统。 2. “有效训练强度”理论的提出及相关训练方法的制定 研究训练负荷的不同构成模式对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以及比赛成绩的影响,解决了训练中训练强度安排、专项训练的有效强度组合以及有效强度控制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有效训练强度”的新观点,制定了适合中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新理论与新方法。 3. “积极性恢复”理论的创新及应用手段的研究 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对比,分析不同恢复手段对运动员训练后恢复效果的影响,确立了适合积极性恢复的合理负荷。拓展了“积极性恢复”的理论内涵,并应用于游泳训练实践。 4. 优秀游泳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控与形成 通过研究竞技状态决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规律,以周期性训练计划的制定为基础,结合状态监控与调控措施,建立了优秀游泳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形成模式,提高了重大比赛的成功率。 5. 游泳高原训练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系统研究了部分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指标对急性低氧暴露的反应以及高原训练效果的个体差异性,解决了高原训练效果评价指标筛选等关键性问题。从游泳高原训练海拔选择、时机选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游泳高原训练理论与方法,建立并完善了游泳运动员科学化高原训练模式。 6. 游泳技术优化研究 研究设计了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出发、转身、到边技术以及接力无缝拼接技术。解决了制约我国游泳运动成绩提高的技术关键,提高了我国游泳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