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23日,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体育总局基金中心及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联合调研组一行6人,赴四川省体育局、成都体育学院和四川省骨科医院开展运动员保障工作调研。通过专题座谈、实地考察、成果观摩等形式,全方位了解四川省在运动员保障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协同推进全国运动员保障工作优化升级探寻路径、献策出力。
聚焦政策优化:与四川省体育局共商保障新路径,破解实践难题
在四川省体育局召开的运动员保障专题座谈会上,调研团队与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聚焦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研讨,最终明确两大重点推进方向,为后续工作划定清晰路径。一方面,精准回应2024年四川调研成果。针对此前调研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双方详细沟通下一步工作举措的制定思路,同步通报各项工作的当前推进进度、阶段性成效及待解决难点。通过“问题定位-举措规划-进度跟踪”的闭环沟通,确保问题整改有明确路径、工作推进有实时跟踪,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系统梳理并客观分析运动员保障工作现状。会上既总结提炼实践中已形成的成熟经验与可复制推广模式,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范例;也不回避当前保障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与瓶颈问题,通过集体研讨探索破局思路,助力运动员保障工作提质增效。
在具体议题研讨中,双方重点聚焦伤残互助保险办法修订。结合四川运动员保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针对保险覆盖范围、申领流程等关键环节深入分析,提出兼具针对性与实操性的建议,推动保障政策更贴合运动员实际需求,切实增强政策“含金量”。针对运动员伤残康复服务,与会人员围绕服务标准化建设中的痛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核心聚焦如何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梳理现有服务链条断点、分析标准化建设堵点,共同研究构建从治疗到康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确保伤残运动员能获得专业、高效、连贯的康复支持,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此外,围绕“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整体目标,双方还就运动员退役转型安置、职业发展规划等长远性议题充分交换意见,收集一线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为后续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扎实的实践参考,助力构建覆盖运动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的保障体系。
四川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兴东分享了四川省在运动员保障工作中实行“三管三必须”“三全三渠道”工作机制。明确“管选材必管退役、管训练必管教育、管队伍必管保障”,将保障责任贯穿运动员职业生涯全程,依托“全周期台账管理、全要素需求跟踪、全链条责任落实”,为运动员建立“一人一档案”,对接其教育需求与职业规划,推动保障服务从“普惠化”向“精准化”转变。
基金中心副主任杨杰表示,四川作为体育大省,在运动员保障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后续将结合本次调研成果,在总局人事司的指导下,进一步推动政策优化与资源统筹,为运动员提供更精准、更暖心的服务,助力运动员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体育局竞体处、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及训练单位代表出席座谈会。

调研组与四川省体育局召开专题座谈会
探索产教融合:与成都体育学院共谈体育人才发展新路径,注入转型动能
调研组与成都体育学院相关负责人围绕运动防护师培训标准化建设、运动员全生命周期保障与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成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胥万兵在交流中指出,运动防护师职业应用场景广泛,可服务于专业运动队、康复机构、中小学及康养机构等,就业空间广阔。而运动员群体具备体育专业基础,经系统培训后,可成为运动防护师职业的重要人才来源,这为退役运动员转型提供了清晰的职业出口。
成都体育学院在运动防护培训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学院已构建起覆盖基础学科、临床学科,贯穿预防、急救、康复全流程的完善课程体系,同时依托附属机构及四川省骨科医院开展实践教学,确保学员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学院提出打造“中国特色运动防护体系”,计划将中医保健元素融入培训课程,推动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运动防护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兼具专业性与本土化特色的培训模式。
针对运动员转型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与会双方聚焦“职业转换过渡期”提出创新破局思路:一方面,在此期间集中开展教师资格证、教练员专项培训,并配套开发线上培训课程,通过“集中培训+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模式,适配运动员日常训练与生活中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助力其高效提升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依托“中国体育招聘”平台搭建多方联动桥梁,串联运动员、用人单位与高校三方主体,通过举办校企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打通信息壁垒与就业通道,为运动员退役后对接岗位资源提供有力支撑。

调研组与成都体育学院召开专题座谈会
夯实技能培训:四川省骨科医院搭建退役转型新支撑
四川省骨科医院承办的2025年第二期退役运动员转型初级运动防护师培训班结业仪式顺利举行,调研团队出席仪式并观摩学员学习成果展示。结业现场,参训退役运动员以情景剧形式,现场演示了运动损伤的现场评估、CPR+AED急救、贴扎保护及术后康复方案制定等综合技能,展现了从“运动员”到“运动防护师”的角色转变成果。

防护师培训班结业合影
此次培训班是四川省骨科医院承办的第4期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班,在总结前三期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一方面广泛汲取参训学员与授课专家的反馈意见,针对退役运动员的知识结构与职业需求调整课程内容,重点增加运动损伤康复实操、防护装备使用、运动训练指导等实战性课程;另一方面强化“实操能力培养”导向,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训、临床见习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帮助退役运动员快速掌握运动防护核心技能,助力运动员退役后顺利转型职业赛道。这种“实践导向、持续优化”的培训模式,不仅为退役运动员转型搭建了桥梁,也为全国运动员退役安置与职业发展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同期召开的研讨会上,双方围绕运动防护师职业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并形成多项共识:一是融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退役运动员转型防护师培训标准建设。明确运动防护师的专业职业定位,制定清晰的学员遴选标准与分级培养体系,完善职业评价机制。二是加强与运动队等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培训+实训”对接机制,让参训学员有更多临床实践、防护救治的经验。双方还就深化“医体融合”机制、拓展运动员伤残康复服务合作领域展开探讨,旨在进一步完善运动员伤残保障体系,切实打通伤残康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运动员职业健康与长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基金中心副主任杨杰在总结时强调,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四川运动员保障工作实践成果的深度梳理,更搭建了“政府部门+高校+医疗机构”协同联动的交流平台,从政策、教育、技能三个维度形成合力,破解运动员保障中难点堵点问题。下一步,在总局人事司的指导下,随着调研成果向国家层面政策优化、行业标准制定的转化落地,以及“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运动防护师职业体系等举措的逐步推进,充分发挥体育基金效能,推动运动员保障工作将进一步实现从“基础兜底”向“精准赋能”的升级,不仅能为运动员职业生涯保驾护航,更将为体育强国建设夯实人才保障根基,激发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的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