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新华社/新华网 > 正文
(新华社)“航模教父”王书人的“飞天”梦
发布时间:2017-07-18 来源: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 字体:

阅读原文请点击链接:toutiao.chinaso.com/zx/detail/20170714/1000200033002961500043415962575929_1.html

新华社记者张逸飞、何晨阳、钱泳文

  今年70岁的王书人引以为豪的是他参加了五届全运会。

  第一次参加全运会的时候,王书人才18岁,那时他接触航空模型只有6年。而当王书人在家乡天津走上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项目航空模型决赛场地时,他已经是一位古稀老人。“听到航模重新回到全运会的消息,我毫不犹豫地就决定参赛了。作为中国第二代航模人的代表,我要和现在的小伙子们比试比试。看着他们我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当初年轻的时候。”王书人说。

  王书人最初与航模结缘也和全运会有关。当时线操纵航空模型运动刚从苏联传入国内不久,此前在首届全运会获得冠军的北京航模队来天津为群众表演。冠军选手们手持两根长达几十米的钢索操纵飞机模型上下翻飞的表演获得了观众们的啧啧称赞。当时坐在观众席上年仅12岁的小王书人也看得如痴如醉,随即决定参加天津市少年宫的航模小组。

  与现在许多运动队直接购买航空模型不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航空模型运动员都是自己亲手制作航空模型。表演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可制造小型飞机对于当时刚上初中的王书人来说知识储备明显不够。“航模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的运动,我当时为了做好航模必须开始学习高中的数学和物理知识。”王书人回忆说。不仅如此,王书人为了能看懂苏联的教材,还特地自学俄语。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成绩突出,王书人17岁就被选入了河北省专业队接受专业的训练和培养。此后王书人对航模更加痴迷:他至今仍然珍藏着在专业队时的训练笔记。在这个褐色的记事本上,记录的满是飞机模型的图纸。最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扉页上隽秀的钢笔字:“为祖国的航空模型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便是王书人的初心。

  写下这句话3个月以后,王书人代表河北队开始了首次全运会征程。不过王书人的首个全运会奖牌是在14年后的第四届全运会上获得的,他代表内蒙古队出战夺得了航空模型国际级线操纵特技项目亚军,他自己制作的航模“飞天”号的名头也就此在全国打响。1987年和1993年,已经回到家乡的王书人代表天津队参加了第六、第七届全运会并帮助天津队拿下了七运会上的首金。

  七运会后,航空模型退出了全运舞台。时隔24年,天津全运会又将航空模型纳入比赛项目,让70岁的王书人非常激动。不过,这位已经淡出比赛多年且罹患癌症的“航模教父”毅然选择走上赛场的举动还是让很多圈里人多少有些担心。

  “被查出直肠癌之后,我前前后后做了三次大手术。线操纵航模比赛对体力和反应的要求非常高。但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很高兴我能带着我的‘飞天’号,在有生之年再圆一次全运梦!”王书人赛后动情地说。

  在激动之余,王书人也表达了对中国航空模型事业的隐忧。虽然飞机模型已经从原始的绕线转子马达发展到今天已经加入涡轮增压系统,但是运动员技术的进步却没能跟上模型换代的步伐。王书人认为,这与现在很多运动员直接购置航空模型有一定关系。“我到现在参赛的飞机还都是自己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组装成的,这项运动的核心在于利用物理知识改进设计,从而提高比赛成绩,但是我们现在很多运动员自己造不出飞机模型,这种缺陷在飞行技术遭遇瓶颈之后便会制约成绩的进一步提高。”王书人说。

  对于航空模型事业的未来,这位“航模教父”则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我是中国航模的第二代运动员,现在的孩子们有的都能算我的徒孙了。与其他校园运动相比,航模是与孩子们文化课理论联系最紧密的运动之一,希望这项运动能更多地在校园里开展,让孩子们爱上科学,爱上航空航天!”纵跨了50多年的全运岁月,这是这位古稀老人现在的“飞天”梦。(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