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航模运动在中国的体育版图里是个极度边缘化的项目,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而今,随着航模运动在校园里开疆拓土,这个危在旦夕的项目终于熬过寒冬,并且逐渐生根发芽,有了复苏的痕迹! 中国航模运动也有过风光,在鼎盛时期曾手握67项世界纪录,运动员水平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被调整出全运会之后,这个项目的发展每况愈下,运动员大幅度流失,目前还保留航模专业队的省市不超过五个,世界范围内中国运动员只在两三个项目上保持着优势。 “没有国家拨钱,这个项目就搞不上去,但如果坐等政策,说白了也是坐以待毙,这关系到航模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让行内人看到希望,”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航电模中心)模型部主任王雷说。 正在湖北荆门进行的科研类航模全国锦标赛是目前航电模中心重点打造的赛事之一,与传统的航模锦标赛宗旨不同,这个植根于高校的赛事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制作,亲手调试飞行,比赛科目注重与实际应用结合,前者寻求技术突破和创新,而后者则主要比试操纵技巧。 到今年为止,这项赛事已经连续度过了九个年头,在这九年里,赛事的巨大发展让人始料未及——从最初只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四所专业类院校参加的校际对抗,到现如今的46个代表队“群雄逐鹿”;从当时几十个人的“孤芳自赏”,到如今近千人的盛会;从最早需要挂靠专业航模锦标赛举办,到自立门户、直至规模远超后者,科研类赛事的魅力和意义正在获得业内人士的认可。 今年的赛事中,参赛队伍中既有像北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样的专业类院校,更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非专业院校和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等军事院校的积极参与。由于比赛规模的不断壮大,影响力逐步提升,这项赛事还吸引了中航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国家遥感中心等相关国家科研单位的参与。 本次赛事的副总裁判长卢征也是河南队的专业队员兼高级教练,他几乎经历了这个科研类赛事由小变大的全过程。“这个比赛的发展很了不得,往回倒五年,我哪里敢想象有这么多人来参加比赛,翻了好几倍呀!比赛水平也水涨船高,做出来的模型也越来越厉害,”他高兴地说。 出身专业队和参加专业航模锦标赛,加上在这项“业余”赛事中司职裁判,卢征非常感慨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们有理论,我们有实践,各有各的优势,这两个赛事并不冲突,同时我们还可以相互学习,北航就打算同我们合作,给我们开理论课,然后我们带着学生们动手制作和操纵。” 西谚有云,上帝在对一个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给他打开一扇窗。现在,航模的专业之门已经关闭,回归民间的窗户同时也开启了。 除了针对大学生的赛事,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锦标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校参与其中,这级比赛包装成科技体育的类型,更容易被学校和家长接受,目前已经惠及十几万学生。王雷说:“这种入门级的比赛门槛很低,比赛项目有的就像玩具一样,主要是为了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并投身航模运动中来,他们中很多最终会被航空专业院校招收,取得进一步的深造,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也会选择专业队的道路,最终会参加专业类航模锦标赛。” 在王雷眼里,这几级梯队赛事已经逐渐成形,“运动员连续上升的渠道彻底打通了”。不过他可能没有发觉,在社会逐步淡化金牌意识的今天,航模的涅槃竟无意间走出了“体教结合”之路。 那么专业队到底要不要?“目前我们是两条腿走路,要求成绩的专业比赛不能切断,但在非奥、非全运项目的背景下,生机勃勃的是学校科研类这条路,因为它另辟蹊径,拓宽了航模发展宽度,吸引了更多有知识的人群加入,是一条希望之路,这是我们应该力促的,”王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