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安阳5月27日体育专电(记者王集旻)滑翔伞是一个摄人心魄的项目,看着它迎风拔起,在蓝天之上绽放绚烂的伞花,你会由衷赞叹人与自然的融合。这样迷人的项目,却在中国形成一个奇特的存在——它进入中国十多年,却仅仅发展了几百名长期坚持的运动员,它没有“国家队”的待遇,但却站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 2009年克罗地亚世锦赛,来自内蒙通辽的小伙子张树鹏一飞冲天,夺得定点滑翔金牌,成为中国在滑翔伞项目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与很多其他中国的世界冠军不同,张树鹏是个自负盈亏的“个体户”,基本上都是自己解决经费问题。事实上,这个项目上的所有中国运动员都是业余选手,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 以跳伞和滑翔伞为例,这两个项目同属于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简称航电模中心)的管理范畴,但待遇却大相径庭。跳伞运动员虽然也不是奥运项目、全运项目,但也拥有正式编制,总局每年都会划拨训练和比赛经费,组建国家队进行集训,参加的重大比赛也要列在年度计划里,运动员拿了成绩会有奖金,并且可以作为今后晋升的资本等等,但对于滑翔伞而言,这一切都是痴人说梦。 “大鹏(张树鹏)那年拿冠军,没从国家拿什么奖金,或许世锦赛主办方给予了一定奖励,但我没听说北京体育局(张在北京注册)或他所在的飞人俱乐部给过他奖金,”航电模中心主管伞类项目的航空二部副主任韩兆方说。 “滑翔伞项目没有‘国家队’的概念,在参加国际大赛时,选手作为个人当然无法报名,我们中心就出面证明该队员是协会的注册运动员,仅此而已,其余来自国家的支持是没有的。” 比赛出成绩,成绩引来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资金进而转化为更多金牌,这是很多体育项目发展的道路。不过对于滑翔伞而言,这样的“良性循环”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2011年举行的滑翔伞世锦赛上,来自中国的选手未能复制前辈的辉煌,不过航电模中心也并没有对成绩患得患失。韩兆方表示,能拿到金牌当然算是为国争光,但滑翔伞不能以争金夺银为发展目标,而是尽量扩大受众基础,并为之提供安全有序的比赛,至于是否能拿世界冠军,那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我们的运动员从事这个项目完全是出自个人兴趣,而且我们也倡导一种氛围,并不是非要比出一个名次,而是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参与到这项户外运动,享受到这项运动的快乐,享受到回归大自然的快乐,”韩兆方说。 作为中国滑翔伞的“一哥”,张树鹏还喜爱读书,滑翔伞的经历更丰富了他的内心体悟。“风和日丽的日子,只要迎面吹过来点风,滑翔伞就可以这样飞行,永不疲惫”,“航海者比观望者冒更大的风险,但有机会到对岸。起飞,就有机会冲线”,在张树鹏的博客中,随处可见这样诗意哲理的句子。在张树鹏看来,这项运动几乎成为了他存在的意义,而正式对滑翔伞的热爱,才推动了他年复一年的训练和比赛,并最终踏上最高领奖台。 张树鹏说,他的一票伞友,无一不是通过兴趣这位老师走上这条道路的。 对于孪生姐妹跳伞而言,它在中国走过的是一条不同的路。作为曾经的军体项目,跳伞曾为国家夺取无数荣誉。1993年之后,跳伞正式告别全运会的舞台。失去了国家的庇护,跳伞项目在中国一落千丈,由于跳伞运动员的运动周期比较长,2003年之前中国跳伞队还能“吃老本”,但从那以后,“黄金一代”的运动员退役,跳伞终于走上了下滑轨道,人才流失严重,中国队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没能拿到任何世界冠军。 体育源于生活,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之一。滑翔伞虽然迄今为止依然是个小众项目,这同它自身的项目特点以及中国的传统有关,但它在中国的生存之道说明:出于兴趣、自发进行体育训练,才能真正搭起金字塔的塔基,为选拔高水平运动员夯实基础,仅仅是为了锦标主义而圈养一小部分运动员进行项目突击,这样的发展既有悖于体育的本质,也不可能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