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是门手艺活。 在万事都可机械化的时代,你或许以为制冰就是把机器调好参数,静静等待就好。但事实上,一块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冰面打造起来,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想要管理好首钢训练基地的“四块冰”更是难度加倍。不同的运动对冰面的厚度、滑度都有不同的要求,制冰师不仅要熟知这一点,还要密切关注机器的参数变化和场内湿度温度情况,以维持冰面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而运动员上冰后,冰面的日常维护与清洁也由制冰师管理,冰面的每一处细节缺损,都需要他们修补得当。可以说,制冰工作处处皆是学问,处处都在考验手艺。  高平为花样滑冰馆扫冰
高平师傅便是一位资深的制冰“手艺人”。在1986年学习冷冻技术后,他便成为了首都体育馆的一名制冰师。当然,高平的制冰工作不仅局限于首体,过去近三十年内,中国境内的冰上比赛、国家队以及不同训练基地的冰面建设,都有高平和工友们付出的身影。
 补冰
 刮边修冰
“短道的冰面厚度大概是3公分,花滑是6公分,太厚和太薄都不好。花滑需要跳跃,就要厚一点,每天晚上我们还要修冰。”从首钢花滑馆走到速滑馆,高平一直在详细地介绍不同运动对冰面的要求。“当年短道速滑在云南红塔训练,我们也跟着去维护冰面,”高平回忆,“我们和教练、队员也都彼此熟悉,他们对冰面有什么要求,我们也都很清楚。”每两个小时检查一次车间参数,运动员练完之后及时扫冰、补冰,制冰师的工作时间完全随运动员而定,而陪伴运动员加练到深夜,也成为家常便饭。 在首都体育馆“服役”三十余年,去年6月,他和工友来到首钢园支援首钢冬训基地的建设。今日国家队运动员能在首钢“四块冰”自如训练、安心备战,这支18人的制冰团队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