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一行来校就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工作进行调研并布置有关工作。北京市奥组委、市委教育工委有关部门负责人、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李颖川、北体大在校领导李寿山、钟秉枢、何珍文、池建、彭晓吉及从事奥林匹克研究的专家任海教授等出席了座谈会。 会上,朱善璐同志就进一步搞好全市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工作做重要讲话。他指出,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不仅要在办赛、参赛上体现高水平,还要充分利用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向世界充分展示首都城市文明水平、教育水平和民众良好精神面貌。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重点做好三个层次、四支队伍的培训工作,即奥组委司令部中指挥官、技术官员队伍的培训;为奥运会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窗口行业、服务支撑保障系统的培训;几百万首都青少年和千万市民的培训。在有限的800天时间里,“如何高质量、高标准地落实奥运培训工作;百万青少年如何教育;市民培训、社区培训如何开展;相关工作如何落实;如何深化”是要重点深入考虑的问题。他表示,要紧紧依靠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专家的力量,共同研究和探讨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工作如何适应当前工作形势、加快节奏、提高质量,如何只争朝夕、争分夺秒把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与会专家分别就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确立、专家队伍的建立、重点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的形式、方法、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建立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通过此契机让各行各业有明晰的“角色意识”,展示出符合行业特色和规范的风貌;培训和建立好专家队伍,使教育培训工作有抓手;结合教育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编写形式多样的教材;将道德的教育与道德的要求相结合规范公民行为,提高公民素质;将教育活动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避免仅仅进口西方文化的倾向,唱响“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的口号;关注弱势群体,出版盲文读物等开展对残疾人的教育;在奥林匹克教育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教育培训与促进百姓身心群健康等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和高校的专家资源优势开展教育活动等。同时,副校长池建教授汇报了学校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工作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进展情况。副校长钟秉枢教授就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表示学校愿意参与奥林匹克教育工作,也有义务承担更多的工作,积极为2008年奥运会做出贡献。 朱善璐同志在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后指出:各位专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知识量、信息量大,有高度、有深度,也很实在,这充分证明此行到北体大调研,请专家共同参与、指导、研究奥林匹克培训工作的思路是正确的,工作是有实效的。他说,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都围绕奥林匹克教育和宣传开展了大量重要的基础性、引导性、建设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和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所院校有优势、有资源、有基础、有条件,要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多方面深入参与到首都奥林匹克教育培训工作中。他要求,两所体育院校的领导要作为奥林匹克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两所体育院校的专家要进入奥林匹克教育培训工作专家库,充分发挥体育教育领域高端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创新奥林匹克文化实践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途径和方式,共同为首都教育事业、为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2008年奥运会做出贡献。 朱善璐同志还在会上向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布置了三项工作任务。一是要按照市委和奥组委的要求组织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增强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针对性;二是要发挥智囊团和咨询指导顾问的作用,为奥运的教育、培训、宣传、办赛等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同时与北京市教委、教育工委签订奥林匹克教育合作协议,组织一定的教师和学生重点支持北京市义务教育的32所薄弱中学和部分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文化水平,为首都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三是要尽快组织专家分别立项研究大学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并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改善青少年学生和大众的体质健康水平。这是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也是北京迎接奥运会的大事和实事。 最后,党委副书记李寿山表示,感谢朱善璐书记一行来校调研指导工作,朱书记布置的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相关任务,学校要专门召开党委常委会进行研究并予以落实。 出席会议的领导还有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吴润彪、市委教育工委办公室副主任葛巨众、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狄涛、奥组委人事部培训处处长张辉、教育系统奥林匹克教育办公室副主任程晗和我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的奥林匹克研究专家有我校的任海教授、孙葆丽教授、易剑东教授、黄亚玲教授、熊晓正教授;首都体育学院杨铁犁教授、茹秀英副教授、裴东光副教授等。
|